2009年10月18日 星期日

小柴胡湯主改善體質

  小柴胡湯和解功,半夏人參甘草從;更加黃芩生薑棗,少陽為病此方宗。

  小柴胡湯一直作為和解劑用來治療少陽病的。那麼,究竟什麼是少陽病?少陽病的特點就是纏綿不癒,多見於疾病的遷延階段。這種狀況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免疫系統的功能失調所致。事實上,小柴胡湯治療的很多疾病都與免疫失調有關。比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系統性紅斑狼瘡、腫瘤、過敏性疾病以及病毒感染等等。這類疾病都可以表現為發熱或「寒熱往來」的特點。對於「寒熱往來」這一表現臨床應當活看。所謂「寒熱」,它可以是體溫表所測得的發熱,更多的卻表現為病人的一種主觀的自我感覺,屬於感覺過敏狀態。所謂「往來」也有特殊意義。一指有節律性,或日節律,或周節律、或月節律,這就是所謂的「休作有時」。二指沒有明顯的節律,但表現為時發時止,不可捉摸,比如癲癇、過敏性疾病等。小柴胡湯主治的這種「寒熱往來」,既無可汗之表證,又無可下之裡證;既無附子乾薑可溫之寒,也無石膏知母可清之熱。「寒熱往來」常「如瘧狀」,但「如瘧狀」卻並非都是本方所主治。如桂枝麻黃各半湯也主「如瘧狀」,但確是「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柴胡桂枝幹薑湯也治瘧,但卻為「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

  「胸脅苦滿」是小柴胡湯證的另一種表現。「胸脅」提示了小柴胡湯主治的病位。肝、膽、胰腺、肺、胸膜、乳房等疾病多表現為胸脅的不適。但臨床上應該將胸脅的概念拓寬,諸如甲狀腺、胸鎖乳突肌、耳顳部等頭頸部的兩側,少腹部、腹股溝等都可以作為廣義上的胸脅,它稱為「柴胡帶」。「苦滿」是患者自覺的胸膈間的氣塞滿悶感和脅肋下的氣脹填滿感。也有他覺指征,如沿肋骨弓的下端向胸腔內按壓,醫生指端有抵抗感,患者也訴說有脹痛不適感。除了自覺的脹滿外,他覺的柴胡帶的觸痛、腫塊也可以作為「苦滿」的特殊表現形式。

 「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是疾病累及胃腸,消化道功能受影響的結果,「煩」、「喜」、「默默」這些詞帶有很大的感情色彩,反映了患者主觀感覺的過於敏感和情緒的相當低落。此證當與百合病作鑑別。百合病也有「意欲食復不能食,常默默」,「如寒無寒,如熱無熱」。但其不同於此證的是「欲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用聞食臭時」「如有神靈者」「身形如和」。可見,百合病的精神症狀更為突出,而軀體症狀則很少。從症狀的不定性來看,很類似於今天的神經官能症,而小柴胡湯證卻是軀體有實在病變的。

  小柴胡湯之所以能治療上述疾病在於它合理科學的配伍結構。方中柴胡甘草主治寒熱往來與胸脅苦滿,黃芩主治心煩,半夏生薑主治喜嘔,人參、甘草、大棗主治默默不欲飲食。其中柴胡和甘草是本方的核心成分,這一點從方後的條文加減可以看出。黃芩可去,半夏可去,人參、大棗、生薑可去,柴胡與甘草卻不去。柴胡甘草配黃芩以清熱,黃芩所主為「煩熱」,如三物黃芩湯主「四肢苦煩熱……頭不痛但煩者」,又如《傷寒論》333條「而反與黃芩徹其熱」;配半夏生薑以止嘔。配人參以助正驅邪;配姜棗以調理消化功能,即「和胃」。

  小柴胡湯是臨床上使用頻率非常高的一張處方,其運用範圍極其廣泛。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本書中就有20條的記載。據不完全統計,現代醫家用小柴胡湯治療的病種就有70餘種,涉及內、外、婦、兒五官各科。靈活運用小柴胡湯就必須對小柴胡湯進行相應的化裁。化裁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在原方的基礎上進行加減,另一種是與其他方子合方使用。治療經驗是:臨證不能侷限於此。病毒性感冒高燒,患者面色通紅,出汗而體溫持續,微微惡風,或咳嗽,或咽痛者,加連翹40克;類風濕性關節炎見關節腫痛,晨僵,加連翹20克、生地20克、黃柏10克、白芍12克且甘草的量應適當增加;過敏性皮炎、蕁麻疹、異位性皮炎、過敏性鼻炎等,其發病具有休作有時的特點,此外,患者大多對風冷過敏,屬往來寒熱的範疇,可考慮使用小柴胡湯加荊芥10克、防風10克、石膏30克、連翹15;支氣管炎、遷延性咳嗽服用抗菌素無效者,加五味子、乾薑;甲狀腺機能亢進、或甲狀腺瘤,出現有胸脅苦滿者,可用小柴胡湯加牡蠣、知母等。曾有一位甲亢患者,因服用他巴唑等,導致藥源性肝損害,並全身消瘦,兩眼外突,手抖心慌。服用小柴胡湯加白芍2月後,不僅自覺症狀明顯改善,而且突眼症也明顯好轉;突發性耳聾、中耳炎、鼓膜炎等,用小柴胡湯加連翹、山梔等;甘草大劑量使用時,要加澤瀉、茯苓以防出現水腫。小柴胡湯合方使用的經驗是:精神症狀明顯見情緒低落或伴有梅核氣時,與半夏厚朴湯合用,此即是柴朴湯;腫瘤手術或化療後,病人體質虛弱見汗出惡風者,與桂枝湯合用,此即是柴胡桂枝湯;肺炎見咳嗽痰多而粘黃,心下有壓痛者,與小陷胸湯合用,名柴陷湯;伴有水腫或腹瀉水樣便者,與五苓散合用,謂之柴苓湯;伴有舌苔白厚,不欲飲食者,與平胃散合用,稱為柴平煎;泌尿系腫瘤如前列腺癌見小便不利及血尿者,與豬苓湯合用。

  小柴胡湯的劑量、劑型及用藥品種也同樣是值得重視的問題。常用的劑量是:柴胡10~30克、黃芩10~20克、黨參5~10克、半夏6~15克、甘草6~10克、生薑6~10克、大棗6-15枚。如果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熱性疾病如病毒性感冒,則柴胡的用量一定要大,成人至少要20克以上。小柴胡湯有振汗作用,隨著通身的汗出,病人發熱也隨之而退,身痛也隨之減輕。對此,本方有類似於西藥激素樣作用,可以看作天然的激素。如果用於作為免疫調節劑而長期服用治療慢性肝炎和腫瘤病時,則要小劑量使用,柴胡用6~10克、黃芩用6克。需要指出,小柴胡湯是不能作為散劑來使用的。宋代名醫朱肱曾治療當時太守盛次仲疾,診斷為小柴胡湯證,但僕人給以小柴胡散,不僅病不癒,反而有胸滿,後朱肱親自煎煮,進二服,是夕遂安。方中柴胡,用的是北柴胡,人參用的是黨參而不用紅參。傳統觀念認為黨參健補脾氣多用於消化道功能低下,本方證的「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即是屬於消化道功能低下,因此用黨參。通過臨床觀察發現用黨參效果也同樣滿意。

  上述的「寒熱往來」、 「胸脅苦滿」、「心煩喜嘔」和「默默不欲飲食」是小柴胡湯的四大主證,它叫做「小柴胡綜合徵」。這是由中國古代先賢發現的綜合徵。它的產生既有外部的因素,更有內在的體質特異性。這種很容易出現「小柴胡綜合徵」的體質稱為「柴胡體質」。其特點是:患者體型中等或偏瘦,面色微暗黃,或青黃色,或青白色,缺乏光澤。肌肉比較堅緊,舌質不淡胖,舌苔正常或偏干。另外,臨床發現較多患者眼裂小,多為細眯眼(柴胡眼)。患者主訴以自覺症狀為多,對氣溫變化反應敏感,情緒波動較大,食慾易受情緒的影響。女性月經週期不准,經前多見胸悶乳房脹痛結塊等。在日本,小柴胡湯和小建中湯也常常作為改善體質的藥物來使用。看來小柴胡湯的使用著眼於「證」,而非「病」;在「病」和「人」之間,更注重於特定體質的「人」。 柴胡體質對於正確地使用小柴胡湯有相當重要的指導意義。  

  目前,小柴胡湯在很多人眼中僅僅是作為感冒發熱藥和肝炎藥來使用的,就連成藥小柴胡沖劑的說明書也是這樣寫的。他們的著眼點都是抗病毒。這種認識無疑限制了小柴胡湯的使用範圍。小柴胡湯能夠直接殺死病毒麼?我想更多的還是通過調節人體的免疫能力來抗病毒吧!日本學者發現愛滋病人服用小柴胡湯三個月以後,T淋巴細胞開始增加,說明小柴胡湯預防愛滋病有效。藥理試驗也證明小柴胡湯有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其實,病毒侵犯人體之所以對人造成傷害,大部分還是通過破壞機體的免疫系統起作用的。諸如曾經肆虐全球的「SARS」,就是侵犯了免疫系統。其病變在肺,表現為高熱、呼吸窘迫等,與本方證的發熱、胸脅苦滿的表現很相似,想必可以在本方的基礎上化裁。另外,「SARS」具有極強的傳染性和流行性,小柴胡湯也同樣可以治療此類疾病。如《蘇沈良方》記載:「元祐二年(1087),時行無少長皆咳,本方(即小柴胡湯)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乾薑各半兩,服此皆愈」。對於病毒性肝炎來說,小柴胡湯就是天然的干擾素,加豬苓茯苓就是中藥的「豬苓多糖」;而對於象胃癌、淋巴瘤等腫瘤來說,小柴胡湯就是中藥的胸腺肽和白細胞介素Ⅱ。當我們把小柴胡湯作為免疫調節劑來看待,那麼這張千古良方在今天的臨床運用中將會有更為廣闊的前景,很有進一步研究的必要。

小柴胡湯

【組成】柴胡半斤(24g)、黃芩三兩(9g)、人參三兩(9g)、甘草三兩灸(9g)、半夏半升洗(9g)、生薑三兩切(9g)、大棗十二枚擘(4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和解少陽

【主治】

1. 傷寒少陽證:往來寒熱,胸脇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乾,目眩,舌苔薄白,脈弦。
2. 熱入血室證:婦人中風,經水適斷,寒熱發作有時。
3. 瘧疾、黃疽等病而見少陽證者。

【病機分析】

本方係少陽證之代表方。足少陽膽經循胸布脇,位於太陽、陽明表裡之間。傷寒邪犯少陽,病在半表半裡,邪正相爭,正勝欲拒邪出於表,邪勝欲入裡并陰,故往來寒熱,這也是本方證的發熱特點。《靈樞‧經脈篇》云:「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眦....其支者,....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脇裡。」邪在少陽,經氣不利,鬱而化熱,膽火上炎,而致胸脇苦滿,心煩,口苦,咽乾,目眩。膽熱犯胃,胃失和降,氣逆於上,故默默不欲飲食而喜嘔。邪未入裡,故舌苔薄白。脈弦,為少陽病之主脈。婦人中風,初起應有發熱惡寒等證,數日後續得寒熱發作有時,則與太陽中風寒熱發作不定時不同。以其得病之初,月經已來,血海空虛,發病之後,邪熱乘虛而入,熱與血結,故月經不當斷而斷,此為熱入血室。寒熱發作有時,亦為邪在少陽之徵也。至於瘧疾病,症見往來寒熱。黃疸病,發病部位主要在肝膽,症見胸脇脹滿,食欲不振,心煩嘔惡,均屬少陽病證。

【配伍意義】

傷寒,邪在表者,當從汗解;邪在裡者,則當攻下;今邪既不在表,又不在裡,而在表裡之間,則非汗下之所宜,故用和解一法。

方中重用柴胡,其性昧苦辛微寒,入肝膽經,具有輕清升散、宣透疏解的特點,既能透達少陽之邪從外而散,又能疏泄氣機之鬱滯。《神農本草經》卷2謂其主治「寒熱邪氣」;《本草綱目》卷13謂其治「婦人熱入血室,經水不調」;《本草正義》卷2則指出「外邪之在半表半裡者,引而出之,使還於表而外邪自散」;《本草經疏)卷6稱之為「少陽解表藥」,故為君藥。

黃芩苦寒,長於解肌熱,《本草正》卷上認為善「退往來寒熱」。在此以之清泄少陽之熱,為臣藥。

柴胡之升散,得黃芩之降泄,兩者配伍,共使邪熱外透內清,從而達到和解少陽之目的。正如《本草綱目》卷13所載:「黃芩,得柴胡退寒熱」。

膽氣犯胃,胃失和降,故佐以半夏、生薑和胃降逆止嘔。其中半夏辛溫有毒,降逆之功頗著。《神農本草經》卷3謂其「主傷寒寒熱....胸脹」;《名醫別錄》卷3記載該藥主治「堅痞,時氣嘔逆」。生薑辛微溫,既解半夏之毒,又助半夏和胃止嘔,《名醫別錄》卷2指出該藥功能「止嘔吐」,《本草從新》卷11載其「暢胃口而開痰下食」,確有良效。

邪從太陽轉入少陽,緣於正氣本虛,故又佐以人參、大棗益氣健脾,一者取其扶正以祛邪,一者取其益氣以御邪內傳,俾正氣旺盛,則邪無內傳之機。炙甘草助參、棗扶正,且能調和諸藥,為使藥。

本方配伍特點是:以祛邪為主,兼顧正氣;以和解少陽為主,兼和胃氣。使邪氣得解,樞機得利,膽胃調和,則諸證自除。正如柯琴《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卷下所說:此為「少陽樞機之劑,和解表裡之總方也」,故列於和解劑之首。

【臨床運用】

1. 證治要點
本方主治少陽病證,以往來寒熱,胸脇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乾,目眩,舌苔薄白,脈弦為證治要點。臨床上只要抓住前四者中的一、二主症,便可用本方治療,不必待其證候悉具。正如《傷寒論》所說:「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症便是,不必悉具」。
2. 加減法
原書云:
「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
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
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
若脇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四兩。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
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三兩,溫覆取微汗癒。
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三兩。」
因胸中煩而不嘔是上焦有痰熱,胃氣不上逆,故去降逆之半夏、益氣之人參,加栝蔞實以寬胸理氣,化痰清熱。
渴為津氣不足,故去辛燥耗津之半夏,加養陰生津之人參、栝蔞根。
腹中痛是木旺土虛,故去苦寒之黃芩使不傷脾胃,加芍藥柔肝益脾,緩急止痛。
脇下痞硬,故去甘壅之大棗,加牡蠣軟堅散結。
心悸小便不利是水氣凌心,水道不利,去黃芩之苦寒,因有礙於通陽利水,加茯苓寧心安神而利小便。
不渴,外有微熱,是外感風寒表邪未解,故去補氣之人參,加桂以解表散寒。
咳是水寒之氣凌肺,故去人參、薑、棗之補脾和胃,而加乾薑溫散水氣,五味子止咳。
3. 現代常用本方治療感冒、流行性感冒、瘧疾、支氣管炎、急性胸膜炎、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膽囊炎、膽結石、消化道潰瘍、膽汁反流性胃炎、急性胰腺炎大、急性腎盂腎炎、膀胱炎、尿道炎、淋巴結炎、中耳炎、產褥熱、急性乳腺炎、乳腺小葉增生、睾丸炎等辨證屬少陽證者。

【使用注意】陰虛血少者忌用本方。因方中柴胡升散,芩、夏性燥,易傷陰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