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6日 星期二

三伏養生

酷暑三伏,天陽下濟,地熱上蒸,空氣濕度大,而人體新陳代謝加快,出汗增多,睡眠及飲食減少,以致抵抗力下降。稍有不慎,即會生病。

此時要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做好防暑降溫工作,注意不要在烈日下曝曬或在高溫環境中久留,外出應帶上遮陽傘、帽,中午要保證午睡。須及時補充水分,多喝淡鹽開水、綠茶、綠豆湯以及各種清涼飲料。若出現頭暈、心悸、噁心、嘔吐等中暑先兆,應迅速至陰涼通風處,解開衣服,冷敷頭部,飲用上述飲料,並服用人丹、十滴水等解暑藥,遇有中暑昏倒者,須立即進行現場搶救,並通知「120」。

在暑熱蒸騰的伏天,外界氣溫高,人體散熱差,故主要表現為發燒,甚至持續高熱不退,著涼後還可誘發支氣管炎、肺炎以及腎炎和風濕性心臟病等。伏天淋雨後要及時更衣,出汗過多時,儘量避免吹過堂風,要合理使用電風扇和冷氣空調,夜晚睡眠後,應關上電風扇和冷氣機,並蓋好腹部。伏天空調使用不當,還可導致「冷氣病」及「空調病」,要注意防範。

三伏之時適逢古代所稱長夏季節,濕度重濁、粘滯,易與熱結,濕遏熱伏,汗液難以蒸發、排泄,不僅易致中暑,而且常使伏天的「熱傷風」不能速愈。濕邪最易傷脾,高溫、低壓、高濕度的作用,常使人感到頭目昏重,胸中煩悶,四肢無力,即所謂疰夏,又稱苦夏。此時要注意飲食清淡、富有營養又易於消化,不宜大量食用生冷及油膩食物,可在綠豆、荷葉粥中加入扁豆、薏苡仁等健脾利濕之品。亦可用鮮藿香、佩蘭各10克,飛滑石、焦大麥各20克,甘草3克,水煎代茶飲。伏天人體消化功能及胃腸抗病能力下降,濕熱的氣候又給致病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創造了條件,飲食若有不慎,極易發生腸炎、痢疾等腸道疾病。為防「病從口入」,此時一定要注意飲食衛生,確保身體平安。

中醫養生又稱之為攝生、保生,即保養生命之意。它以「人與天地相應」思想為指導,通過四時養生、精神調養、平衡膳食、勞逸結合與運動,增強質,適應自然界的氣候變化,提高抗病能力,從而減少或避免各種疾病的發生。強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以及「治未病」的原則,人類只有適應自然環境和注重保養精氣,才能預防疾病。

「夏至三庚數頭伏」, 眼下已經入伏,諺云:「熱在三伏」高溫濕熱天氣,中老年人生理機能日漸衰退,對持續高溫天氣的適應性和耐受能力變差,加上皮膚及汗腺衰老退化,散熱功能銳減,致使中老年人極易受熱中暑,出現頭暈目眩、食慾不振、噁心嘔吐、心慌氣短、神疲睏乏、四肢無力等症狀。嚴重者發生昏厥、休克,甚至誘發並加重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猝死。

夏季氣候炎熱但生機旺盛,對人體而言,陰氣外發,伏陰在內,氣血運行和新陳代謝亦會相應旺盛起來,且活躍於人體表面。「春夏養陽」就是祖國中醫根據天人合一,順應四時氣候以養生的一大原則。中老年人「陽氣衰竭於上」,且伴隨年齡的增長出現了肝腎氣衰、陰精虧損的特點。因此,夏季養生重在調養心氣,心氣充沛,才能維持正常的心力和心律,血液才能在脈內正常地運行,營養全身;若心氣不足,血液虧虛,脈道不利,勢必造成血流不暢,發生氣血淤滯,血脈受阻,反應遲鈍,甚至昏迷等症。

盛夏,火氣旺足,中老年人應注意心神調適,息其怒、靜其心、安其神,保持情緒愉悅,消火防躁。要養成心氣平和的性格習慣,常有冰雪在懷之感,切忌煩躁激動,以免因躁生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