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5日 星期日

外陰疾病(下)

(六)急性外陰潰瘍

急性外陰潰瘍多發生於青年婦女、少女及幼女,可能屬貝赫切特綜合徵(白塞綜合徵)之單發型。

【診斷要點】

(1)發病前有乏力、發熱等症狀。局部出現瘙癢、灼熱、疼痛及有臭味的分泌物。起病急,消退快,易復發,輕者7~10天,重者3~4周。

(2)病變位於大小陰唇,初為水皰,迅速潰爛,形成圓形潰瘍,表面附有壞死物。

(3)病灶可為多發或單發;患者多呈體弱、營養不良狀態。

【治療】

(1)保持局部清潔、乾燥。

(2)局部可選用05%金黴素油膏、珍珠散、青黛散、玉紅膏等。

(3)發熱者,使用抗生素。

(七)貝赫切特綜合徵

貝赫切特綜合徵又稱眼口生殖器綜合徵,發病可能與病毒感染、自體免疫有關,病程慢、長。

【診斷要點】

(1)外陰病損與急性外陰潰瘍相似,好發於小陰唇。局部出現1至數個散在圓形或橢圓形潰瘍,周圍流血,觸痛明顯,一般7~10天自癒,但經常復發。

(2)眼部常見虹膜睫狀體炎。

(3)口腔黏膜呈現濾泡性潰瘍。

(4)可有關節損害及中樞神經系統受累。

【治療】

(1)全身支持療法。

(2)發作期應用廣譜抗生素;潑尼松20~40mg,每日3次。病情穩定後逐漸減量,維持量每日5~10mg。

(3)頑固病例可用環磷酰胺25mg,口服,每日2次,連服數月。

(八)慢性肥厚性外陰炎

【病因】本病又稱外陰象皮病,病原體為絲蟲。絲蟲的微絲蚴寄生在淋巴系統中,引起淋巴管炎及阻塞,導致皮膚營養障礙,形成皮膚增厚。

【診斷要點】外陰部皮膚,包括陰蒂、小陰唇及大陰唇呈侷限性或瀰漫性增厚,表面粗糙,有時凹凸不平呈結節狀、乳頭狀或疣狀,間有色素沉著。由於外陰肥厚腫大,患者因而坐臥及行動均不適,大小便困難,性生活亦受影響。局部病灶瘙癢,抓破後容易引起繼發性感染,並形成潰瘍、疼痛、有分泌物等。夜間抽血檢查微絲蚴可陽性;血清抗鏈球菌溶血素「O」值可增高。

【治療】

(1)確診為絲蟲感染時,可用乙胺嗪(海群生),每次4~6mg/kg,每日3次,7~8天為1療程。

(2)病灶局部保持清潔、乾燥,預防繼發性感染。

(3)肥厚嚴重者,可考慮手術切除。

(九)陰唇粘連

【病因】多發生於嬰幼兒。多數為炎症所致,少數為先天性發育異常。維生素A應用過量,使上皮細胞角化受抑制,亦可致陰唇粘連。

【診斷要點】常有外陰炎病史,主要症狀為排尿射出方向異常或呈淋漓狀排尿。檢查可見兩側小陰唇或大小陰唇之間相互粘連。粘連的兩側陰唇之間有一縱行半透明薄膜相隔,粘連的上端或下端可見一小孔,尿液由小孔中排出。

【治療】

(1)藥物分離:在粘連處涂1%雌激素油膏,每晚1次,14天為1療程,至多不超過8周;分離成功後改用可的松油膏涂搽局部,每日1次,連用1~2周,以防再粘連。

(2)手術分離。

(十)處女膜閉鎖

【診斷要點】青春期女性不見月經來潮,伴週期性下腹痛並逐漸加劇。檢查可見鼓脹的處女膜呈紫藍色,陰道、子宮及輸卵管均可因經血積聚而形成塊狀脹大、觸痛。處女膜穿刺可抽出深棕色或黑紅色不凝血液。B超檢查可見陰道、子宮及附件積血征。

【治療】

(1)處女膜切開術。

(2)術後保持引流通暢,預防感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