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3日 星期四

從手看健康

手部血管神經分佈密集,所以手是人體信息相對集中的部位,各種正常和異常的信息都可在手上顯示。手是人體最直觀的健康地圖,詳細地解讀手部密碼,能第一時間把握健康動態。

1.瞭解手部的穴位

一、經穴和經外奇穴的位置及功能



手少陰心經穴

(1)少海
位置:屈肘,當肘橫紋內端與肱骨內上髁連線之中點。
手法:按揉、推拿5~10次。
主治:心痛、肘臂攣痛、瘰癰、頭項痛、腋肋痛。
(2)陰隙
位置:腕橫紋上0.5吋,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
手法:點按,壓揉5~10次。
主治:心痛、驚悸、骨蒸盜汗、吐血、衄血、暴喑。
(3)通裡
位置:腕橫紋上1吋,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
手法:點按,輕揉5~10次。
主治:心悸、怔忡、暴喑、舌強不語、腕臂痛。
(4)靈道
位置:腕橫紋上1.5吋,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
手法:點按、壓揉5~10次。
主治:心痛、暴暗、肘臂攣痛。
(5)神門
位置:腕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中。
手法:點按,揉5~10次。
主治:心痛、心煩、驚悸、健忘、失眠、癲狂、癇症、痴呆、多夢、善悲、頭痛、眩暈、嘔血、吐血、大便膿血、失音、咽干、掌中熱、腕關節攣痛。

手太陰肺經穴

(1)經渠
位置:在前臂掌面橈骨側,橈骨莖突與橈動脈之間凹陷處,腕橫紋上1吋。
手法:點揉5~10次,避開橈動脈,針直刺0.3~0.5吋;禁灸。
主治:咳嗽、氣喘、胸背痛、咽喉腫痛、掌中熱。
(2)列缺
位置:在前臂橈骨側緣,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吋。於肱橈肌與拇長展肌腱之間。
手法:掐按5~10次。
主治:偏正頭痛、項強、口眼歪斜、咳嗽、氣喘、咽喉腫痛、掌中熱、半身不遂、溺血、小便熱、陰莖痛。
(3)太淵
位置:在腕橫紋橈骨側端,橈動脈橈骨側緣凹陷中。
手法:揉按3~5次。
主治:咳嗽、氣喘、咳血、胸痛、咽喉腫痛、腕臂痛、無脈症。
(4)尺澤
位置: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緣。
手法:點按,點揉5~10次。
主治:咳嗽、氣喘、咳血、潮熱、胸部脹滿、咽喉腫痛、小兒驚風、吐瀉、肘臂攣痛。
(5)孔最
位置:尺澤穴與太淵穴連線上,腕橫紋上7吋處。
手法:揉按5~10次。
主治:咳嗽、氣喘、咳血、咽喉腫痛、肘臂攣痛、瘧疾。
(6)魚際
位置:第一掌骨中點,赤白肉際處。
手法:點按、壓揉或掐3~5次。
主治:咳嗽、咳血、咽喉腫痛、失音、發熱。
(7)少商
位置:拇指橈側指甲角旁約0.1吋。
手法:點按3~5次。
主治:咽喉腫痛、咳嗽、鼻衄、發熱、昏迷、癲狂。

手厥陰心包經穴

(1)曲澤
位置:在肘橫紋中,當肱二頭肌腱的尺側緣。
手法:掐揉,點壓5~10次。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嘔吐、洩瀉、熱病、肩臂攣痛。
(2)隙門
位置: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5吋。
手法:針直刺0.8~1.2吋。
主治:心痛、心悸、嘔血、咳血、疔瘡、癲癇。
(3)內關
位置:腕橫紋上2吋,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手法:推拿,按揉5~10次。
主治:心痛、心悸、胸悶、胃痛、癲癇、熱病、上肢痺痛、嘔吐、偏癱、失眠、眩暈、偏頭痛。
(4)間使
位置:腕橫紋上3吋,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手法:針直刺0.5~1吋;可灸。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嘔吐、熱病、瘧疾、癲狂癇。
(5)大陵
位置:在掌後腕橫紋上,掌長肌腱與橈骨側腕屈肌腱之間。
手法:掐揉、點按5~10次。
主治:心痛、心悸、怔忡、多夢、喜笑悲恐、胃痛、嘔吐、癲狂、癇症、胸肋痛、腕關節疼痛、中風手指攣急。
(6)勞宮
位置:在手掌心,第二、三掌骨之間偏於第三掌骨,握拳屈指時中指尖處。
手法:按、揉、掐壓5~10次。
主治:心痛、嘔吐、癲癇、口瘡、口臭。
(7)中沖
位置:中指尖端的中央。
手法:掐點、掐揉5~10次。
主治:心痛、昏迷、舌強腫痛、熱病、小兒夜啼、中暑、昏厥。

手陽明大腸經穴

(1)商陽
位置:在手食指末節橈側,距指甲角0.1吋。
手法:掐、揉5~10次。
主治:耳聾、齒痛、咽喉腫痛、頜腫、青盲、手指麻木、熱病、昏迷。
(2)二間
位置:微握拳,在手食指本節(第二掌指關節)前,橈側凹陷處。
手法:點按、壓揉5~10次。
主治:目昏、鼻衄、齒痛、口喁、咽喉腫痛、熱病。
(3)三間
位置:微握拳,在手食指本節(第二掌指關節)後,橈側凹陷處。
手法:點按、壓揉5~10次。
主治:目痛、齒痛、咽喉腫痛、身熱、腹滿、腸鳴。
(4)合谷
位置: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手法:可掐、拿、揉、按5~10次。
主治:頭痛、目赤腫痛、鼻衄、齒痛、牙關緊閉、口眼喁斜、耳聾、痄腮、咽喉腫痛、熱病無汗、多汗、腹痛、便秘、經閉、滯產。
(5)陽溪
位置:在腕背橫紋橈側,手拇指向上翹起時,當拇短伸肌腱與拇長伸肌腱之間的凹陷中。
手法:壓揉、點按5~10次。
主治:頭痛、目赤腫痛、耳聾、耳鳴、齒痛、咽喉腫痛、手腕痛。
(6)偏歷
位置:屈肘,在前臂背面橈骨側,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腕橫紋上3吋。
手法:按揉5~10次。
主治:鼻衄、目赤、耳鳴、耳聾、口眼歪斜、喉痛、齒痛、肩膊痠痛。
(7)溫溜
位置:屈肘,在前臂背面橈側,在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腕橫紋上5吋。
手法:按揉5~10次。
主治:頭痛、面腫、咽喉腫痛、疔瘡、肩背疼痛、腸鳴腹痛。
(8)下廉
位置:在前臂背面橈側,在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肘橫紋下4吋。
手法:按揉5~10次。
主治:頭痛、眩暈、腹脹、腹痛、目痛、肘臂痛。
(9)上廉
位置:在前臂背面橈側,在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肘橫紋下3吋。
手法:按揉5~10次。
主治:頭痛、肩膊疼痛、半身不遂、手臂麻木、腸鳴腹痛。
(10)手三里
位置:在前臂背面橈側,在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肘橫紋下2吋。
手法:可按揉,推拿5~10次。
主治:齒痛頰腫、上肢不遂、腹瀉、腹痛。
(11)曲池
位置: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在尺澤與肱骨外髁連線中點。
手法:推拿、揉按5~10次。
主治:齒痛、咽喉腫痛、目赤痛、瘰癧、癮疹、熱病、上肢不遂、手臂腫痛、腹痛吐瀉、高血壓、癲狂。

手太陽小腸經穴

(1)少澤
位置:枉手小指末節尺側,距指甲角0.1吋(指寸)。
手法:掐點、掐揉8~10次。
主治:頭痛、目翳、咽喉腫痛、乳癰、乳汁少、昏迷、熱病。
(2)前谷
位置:在手尺側,微握拳,當小指本節(第五掌指關節)前的掌指橫紋頭赤白肉際。
手法:點壓按揉5~10次。
主治:頭痛、目痛、耳鳴、咽喉腫痛、乳少、熱病。
(3)後溪
位置:在手掌尺側,微握拳,當小指本節(第五掌指關節)後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
主治:頭項強痛、目赤、耳聾、咽喉腫痛、腰背痛、癲癇、瘧疾、手指及肘臂攣痛。
手法:點壓揉5~10次。
(4)腕骨
位置:在手掌尺側,當第五掌骨基底與鉤骨之間的凹陷處,赤白肉際。
手法:點按、壓揉5~10次。
主治:頭項強痛、耳鳴、目翳、黃疸、熱病、瘧疾、指攣腕痛。
(5)陽谷
位置:在手腕尺側,當尺骨莖突與三角骨之間的凹陷處。
手法:點按、壓揉5~10次。
主治:腕及前臂尺側疼痛、手腕痛、脅痛、項腫、癲狂妄言、熱病汗不出、耳鳴、耳聾、齒痛、舌強不能吮吸、頸頷腫。
(6)養老
位置:在前臂背面尺側,在尺骨小頭近端橈側凹陷中。
手法:點按、壓揉5~10次。
主治:目視不明、肩、背、肘、臂疼痛。
(7)支正
位置:在前臂背面尺側,在陽谷與小海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5吋。
手法:點按、壓揉5~10次。
主治:頭痛、目眩、熱病、癲狂、項強、肘臂疼痛。
(8)小海
位置:在肘內側,在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凹陷處。
手法:拿揉5~10次。
主治:肘臂疼痛、癲癇。

手少陽三焦經穴

(1)關沖
位置:在無名指末節尺側,距指甲角0.1吋處。
手法:掐點、掐揉8~10次。
主治:中風昏迷、熱病、頭痛、目赤腫痛、耳鳴、耳聾、咽喉腫痛、手腫痛。
(2)液門
位置:在第四、五指之間,指掌關節前凹陷中。
手法:掐點5~10次。
主治:頭痛、目赤、耳聾、咽喉腫痛、瘧疾。
(3)中渚
位置:握拳,第四、五掌骨小頭後緣之間凹陷中,液門穴後1吋。
手法:點按、壓揉、推拿針5~10次。
主治:頭痛、目赤、耳鳴、耳聾、咽喉腫痛、熱病、手指不能屈伸。
(4)陽池
位置:在腕背橫紋中,當指伸肌腱的尺側緣凹陷處。
手法:點壓、點揉5~10次。
主治:目赤腫痛、耳聾、咽喉腫痛、瘧疾、腕痛、消渴。
(5)外關
位置: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2吋、尺骨與橈骨之間。
手法:推、掐、按、揉5~10次。
主治:熱病、頭痛、目赤腫痛、耳鳴、耳聾、瘰癧、脅肋痛、上肢痺痛。
(6)支溝
位置: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3吋,尺骨與橈骨之間。
手法:推拿,按揉5~10次。
主治:耳鳴、耳聾、暴喑、瘰癧、脅肋痛、便秘、熱病。
(7)會宗
位置:在前臂背側,當腕背橫紋上3吋,支溝尺側,尺骨的橈側緣。
手法:推拿、按揉5~10次。
主治:耳聾、癲癇、上肢痺痛。
(8)三陽絡
位置:在前臂背側,腕背橫紋上4吋,尺骨與橈骨之間。
手法:推拿、按揉5~10次。
主治:耳聾、暴喑、齒痛、上肢痺痛。
(9)四瀆
位置:尺骨鷹嘴下5吋,橈骨與尺骨之間。
手法:推拿按揉5~10次。
主治:耳聾、咽喉腫痛、暴喑、齒痛、上肢痺痛。

手部經外奇穴

(1)十宣
位置:位於十指尖端中央,距指甲游離緣0.1吋處。
手法:點壓、掐點、按揉5~10次。
主治:中風昏迷、暈厥、中暑、熱病、小兒驚厥、咽喉腫痛、指端麻木。
(2)四縫
位置:在手第二、三、四、五指掌側,近端指關節的中央,一側4穴。
手法:掐點5~10次。
主治:疳積、百日咳、腸蟲症、小兒腹瀉、咳嗽氣喘等。
(3)中泉
位置:位於腕背橫紋上,指總伸肌腱橈骨側凹陷中。
手法:點按、壓揉5~10次。
主治:胸脅脹滿、咳嗽氣喘、胃脘疼痛、心痛、吐血、目翳、掌中熱、腹脹腹痛。
(4)窩風
位置:位於手腕背橫紋上,直對中指處。
手法:點按、壓揉5~10次。
主治:腹痛、洩瀉、急慢性驚風。
(5)虎口
位置:大拇指、食指分開於指蹼緣中點上方赤白肉際處。
手法:按揉5~10次。
主治:頭痛、眩暈、牙痛、煩熱、急性扁桃腺炎、乳痛、心痛、失眠。
(6)中魁
位置:握拳,在中指背側近端指關節橫紋中
手法:按揉5~10次。
主治:呃逆、嘔吐、胃痛、噎膈、牙痛、鼻衄、白癜風。
(7)三商穴(即少商、中商、老商三穴)
位置:少商,位於拇指橈側指甲根角旁約0.1吋;中商,距指甲根約0.1吋;老商,位於拇指尺側指甲根角旁約0.1吋。
手法:可掐點5~10次。
主治:昏迷、高熱、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體炎、腮腺炎等。
(8)八邪
位置:在手背側,微握拳,第一、二、三、四、五指間,指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左右共8穴。
手法:掐按5~10次。
主治:手背腫痛、手指麻木、頭項強痛、咽痛、齒痛、目痛、煩熱、毒蛇咬傷等。
(9)小骨室
位置:在小指背側近側指間關節的中點處。
手法:按揉5~10次。
主治:目赤腫痛、目翳、喉痛、指關節痛等。
(10)大骨空
位置:在拇指背側指間關節的中點處。
手法:按揉5~10次。
主治:目痛、目翳、白內障、吐瀉、衄血等。
(11)外勞宮
位置:在手背側,第二、三掌骨之間,掌指關節後0.5吋。
手法:點按、按摩5~10次。
主治:手背紅腫、手指麻木、落枕、五指不能屈伸、小兒消化不良、臍風以及頸椎綜合症。
(12)腰痛點
位置:在手背側,第二、三掌骨及第四、五掌骨之間,當腕橫紋與掌指關節中點處一側2穴。
手法:掐點、按揉、點按5~10次。
主治:急性腰扭傷、頭痛、猝死、痰壅氣促、小兒急慢性驚風、紅腫疼痛等。
(13)五虎
位置:握拳,位於手背第二、四掌骨小頭高點處。
手法:點按5~10次。
主治:手指拘攣、麻木。
(14)小指節
位置:握拳,位於手背第五掌骨小頭高點處。
手法:點按5~10次。
主治:胃病。
(15)五指節
位置:位於手五指背側,近端指關節橫紋中點處。
手法:按揉5~10次。
主治:腹痛、呼吸困難。

二、手部反射區的位置及功能

手掌部反射區的位置及功能
(1)大腦(頭部)
位置:雙手掌側,拇指指腹全部,左半腦反射區在右手上,右半反射區在左手上。
手法:用拇指由上向下推按10~20次,力度以產生痠痛為度。
主治:頭痛、頭暈、頭昏、失眠、高血壓、中風、腦血管病變、神經衰弱等。
(2)垂體
位置:位於雙手拇指指腹中點,大腦反射區深處。
手法:以拇指尖端在反射區上,點壓或點揉5~10次,力度以產生痠痛為度。
主治:內分泌失調、更年期綜合徵、小兒生長發育不良、骨質疏鬆、心臟病、高低血壓、貧血、甲狀腺腫瘤、甲亢、前列腺炎。
(3)眼
位置:位於雙手手掌和手背第二、三指指根部之間。左眼反射區在右手上,右眼反射區在左手上。
手法:以拇指尖端反射區,點壓或點揉5~10次,力度以產生痠痛為度。
主治:結膜炎、角膜炎、青光眼、白內障、近視等眼疾和眼底病變。
(4)耳
位置:位於雙手掌第四、五指指根部。左耳反射區在右手上,右封區在左手上。
手法:尋找敏感點掐揉或點按,每側5~10次。
主治:耳聾、耳鳴、中耳炎、梅尼埃綜合徵、重聽、腮腺炎病症。
(5)斜方肌
位置:位於手掌側面,在眼、耳反射區下方,呈一橫帶狀區域。
手法:從尺側向橈側推按10~20次。
主治:頸、肩、背部疼痛、落枕、頸椎病、手無力等。
(6)鼻
位置:位於雙手掌側拇指末節指腹橈側面,第一指骨遠節指骨體中部。右鼻反射區在左手上,左鼻反射區在右手上。
手法:掐揉或點按10~20次。
主治:鼻炎、鼻竇炎、鼻出血、鼻息肉、上呼吸道感染、頭痛、頭暈等。
(7)額竇
位置:位於雙手掌10個指頭頂端約1個釐米範圍。左側額竇反射區在右手上,右側額竇反射區在左手上。
手法:用拇指或指甲尖端在反射區上點按5~10次以上。
主治:鼻竇炎、頭痛、頭暈、頭重、失眠、發熱、中風、腦震盪、眼、耳、鼻、口疾患。
(8)頸項
位置:位於雙手拇指近節掌側和背側。
手法:向指根方向全方位推按5~10次。
主治:頸項痠痛、僵硬、頸部傷筋、落枕、頸椎病、高血壓、消化道疾病等。
(9)心臟
位置:位於左手掌第四、五掌骨之間,近掌骨頭處。
手法:以拇指端從手腕或手背向手指方向壓或推壓5~10次。
主治:心律不齊、心絞痛、心力衰竭、心臟瓣膜病、休克、失眠、健忘。
(10)肺和支氣管
位置:肺反射區位於雙手掌側,橫跨第二、三、四、五掌骨,斜方肌反射區下一拇指處;支氣管位於中指第三近節指骨,中指根部處為敏感反射點。
手法:從尺側向掌側推按10~20次,由中指根部向指尖方向推按10~20次,掐按中指根部敏感點10~20次。
主治:肺與支氣管疾患、鼻炎、皮膚病、心臟病、便秘、腹瀉等。
(11)膽囊
位置:位於右手的掌側和背側,第四、五掌骨之間,緊靠肝反射區的腕側下方。
手法:按壓或拿捏10~20次。
主治:膽囊炎、膽石症、膽道蛔蟲症、厭食、消化不良、高脂血症、胃腸功能紊亂、肝臟疾患、失眠、皮膚病、痤瘡等。
(12)肝
位置:位於右手的掌側及背側,第四、五掌骨體之間近掌骨頭處。
手法:自手腕向手指方向輕輕按摩5~10次。
主治:肝臟疾患、消化系統疾患、血液系統疾病、高脂血症、腎臟疾患、眼病、眩暈、扭傷、指甲疾患等。
(13)甲狀腺
位置:位於雙手掌第一掌骨的掌骨頭處至第一、二掌骨間,再轉向指尖方向成一彎曲帶。
手法:以拇指側腹施力,在反射區上推揉,在敏感點處點壓按摩5~10次。
主治:甲狀腺功能亢進或減退、甲狀腺腫大、甲狀腺炎、甲狀腺性心臟病、心悸、煩躁、失眠、肥胖、小兒生長發育不良等。
(14)頭頸淋巴結
位置:雙手各手指間根部凹陷處,手掌側和手背側均有頭頸淋巴結反射區。
手法:各點掐點5~10次。
主治:治療眼、耳、鼻、舌、口腔、牙齒等疾病,還可治療淋巴結腫大、甲狀腺腫大及免疫力低下。
(15)腎
位置:位於雙手腎上腺反射區下方。
手法:點按10~20次。
主治:腎臟疾病、泌尿系統結石、高血壓、貧血、慢性支氣管炎、骨折、斑禿、耳鳴、眩暈、水腫、前列腺炎等。
(16)腎上腺
位置:位於雙手掌第二、三掌骨體之間,距離第二、三掌骨頭約拇指寬處。
手法:點按10~20次。
主治:腎上腺機能亢進或低下、各種感染、炎症、過敏性疾病、哮喘、風濕病、心律不齊、休克、糖尿病、生殖系統疾病等。
(17)脾
位置:左手掌側第四、五掌骨間,膈反射區與橫結腸反射區之間。
手法:點按10~20次。
主治:炎症、發熱、貧血、高血壓、肌肉痠痛、舌炎、唇炎、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皮膚病等。
(18)腹腔神經叢
位置:位於雙手掌側第二、三掌骨及第三、四掌骨之間,腎反射區的兩側。
手法:圍繞腎反射區兩側由指端向手腕方向推按10~20次。
主治:胃腸功能紊亂、腹脹、腹瀉、胸悶、呃逆、煩躁、失眠、頭痛、更年期綜合徵、生殖系統疾患等。
(19)輸尿管
位置:位於雙手掌中部,上接腎反射區,下連膀胱反射區。
手法:從手指端向手腕方向按壓5~10次。
主治:輸尿管結石、排尿困難、泌尿系統感染、尿道炎症、腎積尿管狹窄、高血壓、動脈硬化等。
(20)膀胱
位置:雙手掌下方。
手法:向手腕方向點壓、按摩5~10次。
主治:腎、輸尿管、膀胱結石、膀胱炎等泌尿系統疾患。
(21)生殖腺(卵巢、睾丸)
位置:雙手掌根部腕橫紋中點處,相當於手厥陰包經之「大陵」。
手法:按揉10~20次。
主治:性功能低下、不孕症、不育症、月經不調、痛經、前列腺增生、子宮肌瘤等。
(22)前列腺、子宮、陰道、尿道
位置:位於雙手掌側腕橫紋中點兩側的帶狀區域。
手法:由中間向兩側分推20~30次。
主治: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尿路感染、尿道炎、陰道炎、白帶增多、子宮發育異常、子宮肌瘤、宮頸炎、子宮內膜異位症等生殖系統疾患。
(23)腹股溝
位置:位於雙前臂手掌側橈骨側,距手腕骨2吋處。
手法:按揉10~20次,力度以產生痠痛為度。
主治:生殖系統病變、性功能低下、前列腺肥大、衰老。
(24)食管、氣管
位置:位於雙手掌側,第一掌骨與掌指關節上,下接胃反射區。
手法:以拇指向指根方向推按或掐按10~20次。
主治:食道腫瘤、食道炎症、氣管疾患。
(25)胃
位置:位於雙手掌第一掌骨遠端。
手法:向手腕方向推按10~20次。
主治:胃痛、胃潰瘍、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胰腺炎、糖尿病等。
(26)胃脾大腸區
位置:位於手掌面,第一、二掌骨之間的橢圓形區域。
手法:按揉10~20次。
主治:消化不良、食慾不振、腹脹、腹瀉、貧血、皮膚病等。
(27)胸腔呼吸器官區
位置:位於手掌側,拇指指間關節橫紋至腕橫紋之間的區域。
手法:向腕橫紋推按10~20次。
主治:胸悶、咳嗽、氣喘等呼吸系統病症。
(28)小腸
位置:雙手掌心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反射區所圍繞的區域。
手法:快速、均勻、有節奏地從手指向手腕方向按摩5~10次以上。
主治:小腸炎症、腹瀉、腸功能紊亂、消化不良、心律失常、失眠等疾患。
(29)大腸
位置:位於雙手掌側中下部分。自右手掌尺側手腕骨前緣起,順右手掌第四、五掌骨間隙向手指方向上行,至第五掌骨體中段,約與虎口水平位置時轉向橈側,平行通過第四、三、二掌骨體中段;接至左手第二、三、四掌骨體中段,轉至手腕方向,沿第四、五掌骨之間至腕掌關節止。
手法:推按、推揉或掐揉10~20次。
主治:腹脹、腹瀉、消化不良、便秘、闌尾炎、腹痛、結腸炎、結腸腫瘤、直腸炎、乙狀結腸炎、肛裂、痔瘡等。
(30)盲腸、闌尾
位置:位於右手手掌腕骨前緣靠近尺側,與小腸、升結腸的反射區連續。
手法:定點按壓5~10次以上。
主治:腹脹、腹瀉、便秘、消化不良、闌尾炎及其手術切除所致腹痛。
(31)回盲瓣
位置:位於右手手掌側腕鉤骨前緣尺側,在盲腸、闌尾反射區科上方。
手法:定點按壓5~10次。
主治:下腹脹氣、回盲瓣功能失常。
(32)升結腸
位置:位於右手掌第四、五掌骨間,小腸反射區尺側與手尺側紡平行的帶狀區域,從手腕骨前緣至第五掌骨體中部,約與虎口水平位置左轉至橫結腸反射區。
手法:由手腕至手指方向推按5~10次以上。
主治:結腸炎、便秘、腹瀉、便血、腹痛、結腸腫瘤等。
(33)橫結腸
位置:位於雙手掌第一至四掌骨近端的一帶狀區域。
手法:右手掌從小指至食指方向,左手掌從食指向小指方向橫推。
主治:腹瀉、腹痛、便秘。
(34)降結腸
位置:位於左手掌側,平虎口水平,第四、五掌骨之間至腕骨之間的帶狀區域。
手法:向手腕方向推按10~20次。
主治:腹瀉、腹痛、便秘、結腸炎等。
(35)乙狀結腸
位置:起於左手掌面左側第五掌骨近心端與鉤骨交界的腕掌關節睦,至第二掌骨近心端與第一掌骨間帶狀區域。
手法:由左手掌尺側向橈側方向推按、按摩5~10次以上。
主治:直腸炎、直腸癌、便秘、乙狀結腸炎、結腸炎等。
(36)肛管、肛門
位置:位於左手掌第二腕掌關節處,乙狀結腸反射區末端。
手法:向腕方向點壓按摩5~10次以上。
主治:直腸癌、肛門周圍炎、痔瘡、肛裂、便血、便秘、脫肛等。
(37)直腸、肛門
位置:雙上肢前臂橈側遠端約3橫指。
手法:以拇指腹推揉、搓按5~10次以上。
主治:痔瘡、便秘、直腸癌、直腸炎、靜脈曲張等。

手背部反射區的位置及功能

(1)小腦、腦幹
位置:位於雙手掌側,拇指指腹尺側面,即第一指骨遠節指骨體中下部尺側緣。左側小腦、腦幹反射區在右手,右側小腦、腦幹反射區在左手上。
手法:由指端向近節端點壓、推按或掐點5~10次以上。
主治:頭痛、頭暈、失眠、記憶力減退、腦腫瘤及小腦萎縮引起的病變、共濟失調如帕金森氏綜合徵。
(2)三叉神經
位置:位於雙手拇指掌面指腹尺側緣遠端,即第一指骨遠節指骨中上部尺側緣。左側三叉神經反射區在右手上,右側三叉神經反射區在左手上。
手法:以中指或食指指腹施力,從拇指端向虎口方向點按,推按或掐按5~10次以上。
主治:偏頭痛、眼眶痛、牙痛、面神經麻痺及面頰、唇鼻之誘發的神經痛、三叉神經支配區域內的疾患。
(3)內耳迷路
位置:位於雙手背側,第三、四、五掌指關節之間,第三、四、五指根部結合部。
手法:以拇、食指施力,沿指縫至手指方向掐按5~10次以上。
主治:頭暈、暈車、暈船、梅尼埃綜合徵、耳鳴、高血壓、低血壓、平衡障礙。
(4)喉、氣管
位置:位於雙手背側第一掌指背側。
手法:從手背第一掌骨遠心端向虎口方向推按或點掐5~10次。
主治:氣管炎、咽喉炎、咳嗽、氣喘、上呼吸道感染、聲音嘶啞、氣管疾患。
(5)舌、口腔
位置:在雙手拇指背側,拇指指間關節後方正中線,兩個扁桃體反射區間內。
手法:以食指扶以拇指掌面指腹指指關節處,用拇指端推按或按揉5~10次以上。
主治:舌體異常、味覺障礙、口腔內潰瘍、口乾唇裂、唇燥、口唇皰疹等。
(6)扁桃體
位置:雙手拇指近節背側正中線肌腱兩側。
手法:以拇指指端施力,一側一側地按揉5~10次以上。
主治: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炎等。
(7)上、下頜
位置:位於雙手拇指背側,拇指指間關節橫紋與上下最近皺紋之間的帶狀區域。橫紋遠側為上頜,橫紋近側為下頜。
手法:由尺側向橈側推按或掐點10~20次。
主治:齲齒、牙周炎、牙齦炎、牙周病、牙痛、口腔潰瘍、顳頜關節炎及紊亂等。
(8)胸、乳房
位置:位於手背第二、三四掌骨的遠端。
手法:向腕背方向推按或掐按10~20次。
主治:胸部疾患、各種肺病、食管病症、心臟病、乳房疾患、胸悶、胸痛、乳汁不足、胸部軟組織損傷、重症肌無力等。
(9)膈、橫膈膜
位置:位於雙手背側、橫跨第二、三、四、五掌骨中點的帶狀區域。
手法:以中指或拇指指腹由橈側向尺側方向按摩雙手膈區5~10次。
主治:打呃、膈肌痙攣引起的腹部脹痛、噁心、嘔吐等。
(10)甲狀旁腺
位置:雙手橈側第一掌指關節背部凹處。
手法:以拇指端點按或按摩5~10次。
主治: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或低下、佝僂病、低鈣性肌肉痙攣、心臟病、各種過敏性疾病、胃腸脹氣、白內障、心悸、失眠、癲癇等疾患。
(11)胸腺淋巴結
位置:位於第一掌指關節尺側。
手法:點按10~20次。
主治:各種炎症、發熱、囊腫、癌症、子宮肌瘤、乳腺炎、乳房或胸部腫塊、胸痛、免疫力低下等。
(12)上身淋巴結
位置:位於雙手背部尺側,手背腕骨與尺骨之間的凹陷中。
手法:掐按10~20次。
主治:各種炎症、發熱、囊腫、子宮肌瘤、白細胞減少症、免疫力低下、癌症等。
(13)下身淋巴結
位置:位於手背部的橈側緣,手背腕骨與前臂橈骨之間凹陷處。
主治:各種炎症、發熱、水腫、囊腫、肌瘤、蜂窩組織炎,增強免疫抗癌能力。
手法:壓入骨間有脹感,點按或按揉5~10次以上。
(14)脊柱
位置:手背側第一、二、三、四、五掌骨體均為脊柱反射區。
手法:向手腕推按10~20次。
主治:頸椎病、背部不適、落枕、腰痛、腰酸等病。
(15)頸椎
位置:位於雙手背拇指近節橈側和第三掌骨體遠端的整個掌骨體1/5段。
手法:以拇指施力,從第一或第三掌骨體遠端向腕部方向揉按或滑按5次,或以食指與拇指捏住拇指關節正反方向旋轉動作5~10次,或伸拉拇指3~5次也可以拇指腹按揉,施揉中指拳尖後面頸椎段反射區8次或8的倍數。做以上手法同時還要活動頸部,做後仰、頭左轉、右轉、低頭等運動。
主治:頸椎病、頸項僵硬或痠痛、落枕等疾病。
(16)胸椎
位置:雙手背第一、第三掌骨遠端約1/2段。
手法:以拇指施力,沿拇指橈側遠端或第三掌骨遠端向腕部推壓5~10次,可隨時進行。
主治:頸、肩、背部軟組織損傷以及循環呼吸系統疾病疼痛、胸椎間盤突出等胸椎各種病變。
(17)腰椎
位置:位於雙手拇指第一掌骨橈側緣約第一掌骨體下1/2段和第三掌骨近端1/2段。
手法:以拇指施力,沿拇指橈側遠端或第三掌骨遠端向手腕方向推壓、揉按5~10次。
主治:腰肌勞損、腰背痠痛、腰椎間盤突出、腰椎骨質增生、坐骨神經痛以及腰椎的各種病變。
(18)骶骨
位置:位於手背側,各腕掌關節結合處。
手法:向手腕方向掐按各10~20次。
主治:坐骨神經痛、腰骶勞損、失眠、便秘等。
(19)尾骨
位置:位於手背側,腕背橫紋區域。
手法:以拇指施力,以拇指頭端按壓或按揉5~10次。
主治:骶尾骨部損傷、疼痛等。
(20)肋骨
位置:位於雙手背膈反射區後方,內側肋骨反射區位於小多角骨處;外側肋骨反射區位於鉤狀骨處。
手法:點按10~20次。
主治:肋軟骨炎、胸悶、胸痛、胸膜炎。
(21)肩關節
位置:位於雙手尺側第五掌骨、指骨關節尺側凹陷處。手背部分為肩前部反射區,手尺側邊緣正中位為肩中部反射區,手掌尺側緣為肩後部射區。
手法:以中指指端用力向腕中方向扣按或刮按;或用拇指指腹揉按5~10次。
主治:肩關節周圍炎等肩部疾病。
(22)肘關節
位置:位於雙手第五掌骨中部心側緣。
手法:以中指端施力,在第五掌骨中部尺側面扣壓,或以拇指揉壓5~10次。
主治:肘、膝關節痛、肘關節部軟組織損傷、網球肘等。
(23)髖關節
位置:位於雙手尺骨和橈骨莖突骨面周圍。
手法:以拇指施力,以拇指頭端按壓或按揉5~10次。
主治:髖關節疼痛、坐骨神經痛、肩關節疼、腰背痛等。
(24)膝關節
位置:位於第五掌骨近端尺側緣與腕骨所形成的凹陷處。手背部為膝前部,赤白肉際處為膝兩側部,手掌部為膝後部。
手法:掐揉或點按10~20次。
主治:膝關節病變和肘關節病變以及下肢癱瘓。
(25)頸肩區
位置:位於雙手各指根部近節指骨的兩側及各掌指關節結合部。手背面為頸肩後區,手掌面為頸肩前區。
手法:向指根推按或掐按各5~10次。
主治:頸椎病、肩周炎等各種頸肩部病痛。
(26)血壓區
位置:在手背部第一掌骨、第二掌骨、第二掌指關節、食指近節段所及區域。
手法:以拇指腹點按、揉按或以魚際部按揉5~10分鐘以上。
主治:調整血壓,治療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發熱不適、胃痛、便秘等。

2.手是人體第二控制區

手部與全身的密切關係
你知道嗎?從醫學方面來說,人的十個指尖上有十宣穴,有對全身生理機能激活的作用。另外,手部還有6條經脈循行,人體的各臟腑器官、四肢孔竅在手部均有其對應的部位,因此手部可以反應全身五臟六腑的健康概況。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人的手掌是全身各部位的對應站。所以說只要檢查手掌上何處有異常的感覺,就可判定身體哪裡出問題,同時若在異常部位加以刺激,身體不良的部位,也會逐漸痊癒,也是治療各種疾病的絕招。
在醫學界裡,手足科學,是舉世公認的最具尖端性,疑難性的一門學科。因為手與足,在人腦形成、進化與發展中,起有深遠、巨大的作用與影響。
人體能夠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也可發生疾病,都與經絡的循行、經氣的盛衰有密切的關聯,而手部是經絡循行最關鍵的區域之一。有6條經脈是以手指為起止點的,振動和疏通手部的經脈,進而疏通全盛身經絡,起到調節臟腑、促進全身氣血運行的作用,以達到祛病健身的目的,它們分別是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和手太陽小腸經。其走向和交接規律是:其中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與頭面部各器官直接聯繫,手三陰經由胸走手,與心、心包、肺等胸部臟腑密切聯繫。手三陽經和手三陰經分別在頭面和胸腹部與足三陽經、足三陰經交接,並通過經脈循行與任、督脈聯繫,從而與全身各臟腑、組織、器官溝通。
其實,人的手部和足部一樣,佈滿了與人體器官緊密相連的經絡穴位,當人體某個部位發生異常,手掌相應部位也會發生變化。手部貫通全身經氣,分佈的穴位包括經穴、經外奇穴、特定穴和病理反應點等近400個,病理反射區共有70多個。手部的穴位幾乎全部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因此,選用上正確的穴位進行手療,可以有效地提高人體的正氣水平,增強整體的抗邪能力,從而對全身各系統疾病產生廣泛的治療作用,對人體起到防老抗衰的作用,效果更佳。

手是人外在的頭腦
手是人外在的頭腦,古代醫學認為,手掌信息關全身,現代科學研究證明,手是記載神經反應和傳遞生物化學信息的高級記錄員,它的行動與大腦幾乎完全一致,手的敏感性比人體其他部位要強得多。因此,西方學者說「手是人類心靈的外在窗戶」。中醫診脈的寸、關、尺部位就是在人周身的血液循環流向手腕處才能觸診脈象,脈象能較全面和準確地體現臟腑病變,是判斷疾病病位、性質和邪正盛衰,推斷病之進退預期後的重要依據。既然脈象能辨病,那麼按摩手部的穴位同樣也可以通過神經或經絡等聯繫調節相應的臟腑、組織和器官,使人體得到康復。

手對於人體的重要性
除了殘疾人外,人人都有一雙手。手無疑是人體上最有特色的器官之一。科學實驗表明,手是使人能夠具有高度智慧的三大重要器官之一,其餘兩個器官是可以感受到三維空間的眼睛和能夠處理手眼傳來的信息的大腦。在自古至今的時代裡,人類的手逐漸演變成了大自然所能創造出的最完美的工具。手可以改變一切。
現實生活中,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需要手的幫助,但手從來不叫累,總是那樣的任勞任怨,手對人類來說真是太重要了。
手讓一切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手創造並促進發展了人類社會,使國家更加繁榮富強。不是嗎?人們用手開墾了荒地,種植了莊稼;用手建造起各式各樣日趨先進的房屋;通過手的操作不斷更新科學技術,從而推動社會生產的發展。人們還常說,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手既然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對於它的生理結構和功能你不想瞭解嗎?
手的構造很得雜,是由肌肉、脂肪、韌帶、腱、骨骼和感覺靈敏的神經纖維錯綜組成的。手的功勞很大,手能夠做幾千種精密準確的工作。用手握一件東西雖是最簡易的動作,都要運用由肩至指尖的全部肌肉、關節、腱。手拿調羹喝一口湯,也要用30個以上的關節和50組以上的肌肉。
手能靈活地伸展,因為手的骨頭很多,腕部8塊,手掌5塊,五指則有14塊。韌帶一條條像腺一般的物質在關節處把骨骼繃在一起。手指的動作是由腱強韌的纖維控制的,這些纖維把手和腕的骨骼和操縱手腕的肌肉連結起來,讓手發揮足夠大的作用。
一般來說,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腕以下的部分,由大拇指、食指、中指、小拇指、無名指和手掌組成。
你知道手為什麼能完成各種精巧而又複雜的動作嗎?那是因為手指的作用很大。拇指和其他四個手指分開操作,是所有手指中用得最多和最重要的手指。拇指的「社交能力」很廣。因為只有拇指可以與其他手指相對,也能和任何一個手指合作。所以人手只要有拇指和另一個手指,甚至於半截別的手指,就能發揮作用。其他四個手指的力量都比拇指弱。通常中指最強,食指其次。小指生來軟弱,教琴或教打字的老師都認為這個指頭最難訓練。手指除大拇指分兩節外,其餘部分為三節,隨時可以向手心一側靈活自如地彎曲和伸展。既然手指是如此的靈活,當然能在瞬息的時間裡抓取東西,安置物品;另外,也正是因為手指的協調配合,才可以製作精美的物件,繪出栩栩如生的彩畫,奏出悅耳動聽的琴聲,煮自己最喜歡吃的佳餚,拿起電話與親朋好友聊個沒完沒了……
手上的皮膚有很強大的收縮性。手緊握時,手背上的皮膚差不多伸長13毫米,手掌的皮膚則收縮13毫米。手掌厚皮之下有一層脂肪保護著重要的腱和手部血管,而表面則能抵受搔刮、擰絞、緊握、揪扭時極大的摩擦力。
對於不同的人來說,手有大有小,握手時力度也不同;其實手的大小與握力強弱、動作快慢、靈活與否沒有什麼關係。音樂家、醫生、藝術家、運動員和其他靠手謀生的人,手指相差很遠,因人而異。手指飛快的鋼琴家每秒鐘能彈120個音,技術高明的外科醫生能憑兩個手指在病人心臟中用細繩打成牢牢的結。有一個賣藝的,右手食指經過多年苦練,能支持倒立的身體而保持平衡。可見手的貢獻是無窮大的。
仔細觀察一下自己的手,你會看到每個指頭上都貼肉長著一片光潤的指甲,呈淺紅色。指甲的末端都有一塊月牙似的白斑,可別小看這白斑,據說醫學上已利用這「月牙斑」的大小程度來預測某些疾病了,開始防病了;擁有了堅韌的指甲就是擁有了手指尖的最偉大的保護者,演奏家還常常用它來彈撥吉他之類的絃樂器呢,被蚊子叮了還可以用指甲止癢呢!指甲的生長速度較快,不注意保養對人體害處也很大。據醫學家的調查結果證明,一個人的指甲內可藏4~5萬個細菌,其中有一部分是病原體細菌,有些懶惰的人不愛洗手,還把指甲留得很長,吃東西時抓了就朝嘴裡塞,細菌就趁此機會,堂而皇之地隨之進入人體,大量繁殖,讓人得病。可見,為了預防這種病害的產生,常剪指甲確實是很有必要的。
手部有著豐富的神經,也有特殊的感覺器官。手指尖上有眾多的神經末梢,它的觸覺、溫覺、痛覺等極為敏銳,一片比郵票還小的手指皮膚裡就有幾百萬個神經細胞。稍有較大的痛楚,就會使人感到「揪心」似的疼痛,這大概就是人們常說的「十指連心」的原因所在吧。皮膚表面上一條條的槽,名叫螺紋,上有無數的孔和神經末梢,可以探知所觸物體的溫度和組織。
我們只要用手一「摸」就能由觸覺知道很多東西。這是因為手的皮膚與身體其他部分的皮膚不同。手的皮膚異常強韌,又有很大的伸縮性,感覺非常敏銳。
手指的表面有一層指紋,它也是人的特徵之一,但指紋的方向、紋路因人而異。國外有位科學家調查了數十萬人的指紋,發現其中竟沒有相同的,就連孿生兄弟、姐妹也不例外;公安機關利用這一試驗證明,利用查指紋抓罪犯,已成為公安機關破案的方法之一了。手掌與手指尖,尤其手指尖的感覺非常敏感。
緊挨著手指的部分——手掌,它約佔整個人手面積的1/2,雖然它不像手指那樣,可以分成幾個部分靈活多變,但它也能完成屬於自己的動作,有著很大的功能。手掌的表皮是人體皮膚最厚處,約有四毫米;手背的皮膚較之薄、軟而富有彈性,就是因為有這些特點,很有利於我們的手將東西握住。在手掌經常受摩擦的地方,皮膚層會增厚而形成小突起,起著保護內皮的作用,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老繭」,它的產生足以說明手掌具有握物的本領。
在手掌上你會發現掌心都有三至四條明顯的掌紋,是手掌握緊時自然皺纈的紋路,雖千差萬別,但都呈不規則的圓弧,而且互成傾角。在醫學界,曾有位致力於遺傳功能研究的醫生發現先天畸形兒及其父母的掌紋70%以上都呈平行直線,他還就由此提出了一套用掌紋研究遺傳病因的理論,他為醫學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在社會潮流快速發展的今天,勞動的分工越來越細了,人手也愈益靈巧了;通過神經傳導信息,通過血管提供動力,使靈巧的手按人的意圖辦事。儘管在不久的將來,機械手可能將在勞動中取代人手,但這絲毫不能排斥人手的作用,要知道,機械手畢竟還需要人手來製造。隨著科學事業的發展,手的作用將會更大,為社會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前面已說到,手是人體的重要器官之一,具有攝握外物,感應刺激等作用,是人體最為靈巧的器官。但手通過神經、經絡,與人體中樞神經、十二經脈、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相連通也在發揮其重要作用。手雖然是人體系統的子系統,功能可不小,在整體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如果以手為作用部位的手療法實質是一種外加的人工漲落,是明智的選擇,通過手法刺激手部,以觸發、推動機體的自主性的自組織活動,促進其「自己運動」,對機體進行自我的調節,而達到祛病健身的目的,可以使你的身體更健康。
經多年的臨床實踐和現代科技已證明,利用手療法可以醫治百餘種疾病,具有簡、便、廉等諸多優點,令人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現代醫學認為,從外表看來,手之結構精細,但血管神經豐富,因為皮下脂肪較少,所以對外界反應敏感,有大腦指揮臟腑組織的先行官之稱;現代醫學原理則證明,手掌上有很多穴位,而手心勞宮穴正好位於手部的黃金點上,是調節整體功能的最佳位置;中醫學認為,手為手三陰經與手三陽經經脈交會之處,故手通過經絡直接或間接與十二經脈、五臟六腑相通;全息生物學認為,手是一個發育程度最完整的全息胚,藏著整體的全部信息,通過全息反射原理,故可以診治全身病症。由此看來,手的健康影響著一個人的整個身體。
你知道什麼是「望手診病」嗎?其實叫做「氣色形態手診法」,主要是運用正常視覺對患者一側或雙側手的氣、色、形態進行系統的仔細觀察,以這種觀察結果作為瞭解對方的健康情況的特殊診斷方法。事實上,這種手診方法以中醫望診斷病為基礎,包括兩個基本要素——「位」與「相」。
你知道「位」有什麼作用嗎?「位」是臟腑器官在手上的反映部位。從大量臨床實踐來看,醫生一般觀察女性的病症是看右手,觀察男性的健康情況則看左手,即所謂的「男左女右」,這就是首先要確定的「大位」。接著再確定具體哪個器官、臟器在手上哪個位置反映,通常分佈規律大致為:大拇指的一側對應身體的左側,小指側代表身體右側;手的上部反映身體上部及器官上部,手掌下部對應和反應人體下部及器官下部。
對於醫生來說,找到「位置」後,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看看「相」(即反應部位)上的氣、色、形態的變化了。在氣色形態手診法中,所謂的「望氣」就是觀察手部顏色及整個手掌潤澤是否有差別,或者一致。一般來說,如果整個手部發暗,沒有光澤,提示系統或機體免疫功能低下,多是些全身反應性疾病,如病毒性感冒後初癒、高熱、腎炎、白血病、腫瘤等;或只是局部出現晦暗枯槁,則表示與該「位」相應的器官功能失常,出現嚴重病變。因此,患者平時應對自己的手進行注重的保護。

手常冒汗也是病
你的手經常出汗嗎?你知道什麼是手汗症嗎?其實手汗症不是病,是汗水分泌過多的一種症狀,一般的多汗症的原因分成兩大類;絕大多數是原發性,只有極少數是續發性。所謂的原發性手汗症是指沒有特定的原因,就好像有的人長的比較高,有的人比較矮,是一種自然現象而無法改變,每人出汗量的多少也多少有所差異。因為,手汗症的患者交感的神經系統反應比別人強烈,交感神經系統控制我們汗腺的分泌及血管的收縮,所以多汗症的病患在緊張的時候,甚至在比較熱的環境中,所流的汗比一般人多。
從健康的角度來說,多汗症基本上是一種體質的問題,對健康沒有直接的影響。至於是否需要外科手術治療完全要看手汗症所造成困擾的大小來決定。平時如果手汗太多可能嚴重影響到學習、社交、工作……而造成莫大的困擾。比方說,學童手掌多汗會造成寫功課時必需一直擦手避免弄濕作業,會影響學習效率,考試時流汗的速度更會加倍,是導致落分的重要原因;參加才藝班彈鋼琴時,琴鍵都弄得濕漉漉的,對琴鍵的保養產生了反作用。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困擾也愈來愈大。長大後不敢與人握手,連牽手都有問題,造成情緒及社交上的畏縮,不論是文書工作、外務,或是繪圖、電工等幾乎難以進行。因此,對於多汗症的人們來說,想擁有一雙正常的手,還是去醫院治療吧。

手掌——生命信息聚集處
手掌隱藏著密集的生命信息,詳細解讀掌紋、指紋,讓你認識健康,請來健康,並讓你第一時間把握健康動態,伸出雙手,捧起健康人生,走美好人生路!
如果手掌是由於發熱而出汗,它代表為甲狀腺機能亢進;如果手掌出現紅斑點,為肝炎或糖尿病;如果指尖蒼白為血流障礙;如果指關節腫脹為高尿酸、痛風;如果手背上有白色丘疹為膽固醇過高;如果手上出現紅線為高血壓、風濕病或心臟病;如果……
手需要適當的溫度。手最怕冷,因為手指大部分是沒有血液流過的關節,遇到冷,關節的溫度比充滿血液的肌肉降得快。如果在零度低溫下滑冰或滑雪,面部不用遮蓋,因為面部有很多熱血川流而過的肌肉。但是不戴手套,用不了幾分鐘,手指就麻木了。原來手關節與身上其他關節一樣,也是浸在無色而粘稠的滑液中,彎臂曲指時,滑液能使關節動作靈活;這種滑液遇冷就更加粘稠,手指關節也就僵硬了。所以遇冷時別忽略了你的手。
別讓你的手部受寒了,因為手部受寒與心肌梗塞關係密切。中醫理論認為,「血遇寒則凝」。寒冷的刺激可以使人體血管中的血液流動不暢,甚至引起冠狀動脈痙攣,直接影響心臟本身的血液供應,從而誘發心肌梗塞,直接威脅人類的生命。
冠心病發病率最高的季節在寒冷的冬季,手部保暖對於冠心病患者來說十分重要。即使衣褲穿得很暖和,但手部受到寒冷刺激後,仍可通過迷走神經的作用引起血管收縮及心跳過慢。
醫學研究表明,如果將手放在冰水中,就會使血管系統處於應急狀態,從而使血壓、心率、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尤其是冠狀動脈痙攣,使心髒所需氧氣的供應急劇減少。
由此看來,冠心病患者在寒冷的天氣外出活動或騎自行車時,應戴上手套,別讓寒風直接吹向手部,以免受寒,也不要把手長時間浸在涼水裡,防患於未然。
大家都知道,手部神經及肌肉的排列錯綜複雜,也正因此,它極易受傷。工業部門意外受傷的人,大部分是腕部、手指和手部受傷。手部的裂傷可能有危險,因為日常用手摸的物體表面,都有大量有毒的微生物。手的厚皮就是對抗這些細菌的屏障,細菌萬難突破。但如有了抓傷或刺破,細菌侵入,可能很快就會發生感染。遇到這種情況,就該馬上就醫了,別讓細菌進入你的身體了。

神奇的外衣——指甲
你知道手指的衣服是誰嗎?其實,手指都有屬於自己的衣服,叫「指甲」,它們不僅是手指的「保護神」,保護纖細嬌嫩,神經豐富的指尖免受傷害,提高手指的觸覺,幫助它們運用細小的工具,而且還是五指的「助手」協助五指監控身體的各個器官。指甲和人體的肺,腎,肝以及淋巴的關係十分密切。如果指甲有過分隆起的曲線,且成捲曲狀的畸形,則表示可能出現肺氣腫、肺結核或者肝硬化;如果指甲生長緩慢,變得又厚又硬,呈現黃色或黃綠色,則說明淋巴出了問題;如果指甲尖附護膜周圍那一半顯得蒼白,可能是慢性腎炎的信號。對於追求健康的人們來說,如發現以上症狀該注意啦!

看手知病
拇指:作為「五指老大」,長相圓長強壯,我們在誇獎別人時也常常伸出大拇指,因為它代表著強大。從健康的角度看拇指,如果大拇指營養過盛,長得過分粗壯,就是肝火過盛的徵兆;如果大拇指軟弱無力,指尖粗大,都是患心臟病和肺病的徵兆。
食指:圓秀,外形挺直是健康食指的標誌。如果食指過分瘦弱無力,可以判斷出的是身體狀況不佳,並提示肝、膽功能較差,是造成人易疲倦,精神常萎靡不振的主要原因;如果食指指頭偏曲,或成曲折狀態,而且指節縫隙較大,則說明脾,胃功能失常;當食指出現硬塊,紫色淤血狀,那麼消化系統就出了毛病。
中指:位於手部的中間位置,「個子」最高。如果中指蒼白,細小瘦弱,彷彿是身體單薄的「小白臉」,這不是好現象,它表明人在壯年時期會身體狀況不佳,心血管功能不良;如果中指過長,這樣的人更易患心腦血管疾病。
無名指:指形圓秀,略短於中指的就是無名指了。無名指的粗細要適當才好。如果無名指蒼白瘦弱,表明人在中年時期身體狀況會欠佳,腎臟與生殖系統功能可能出現問題;但無名指要是過於粗大,則容易引起神經系統,視覺中樞神經的疾病。
小指:長得細長挺直,且指節長短平均的就是健康的小指了。如果小指蒼白瘦弱,則老年時期可能會患上消化系統疾病;如果小指出現硬塊,紫色淤血,一定是心臟和泌尿系統出了毛病。
解讀過去,把握現在,預知未來,健康的地圖就在你手上。

3.誠實的手讓你早日發現疾病

手能預報健康和疾病
你想讓自己更健康嗎?那您應該經常觀察一下自己的手,因為手能預報健康或疾病。看看您是否健康。
1.手掌發熱發乾:甲狀腺機能亢進。
2.手掌上出現紅斑點:肝炎或糖尿病。
3.手掌表面,特別是大小魚際部位手指端面的皮膚充血性發紅:肝硬化、肝癌。
4.手掌及指間的肌肉萎縮,呈猿掌形或雞爪形,同時伴有知覺喪失:支配上肢的神經發生了問題,可能是脊髓空調症、慢性周圍神經炎等疾病。
5.手背上起小的白色丘疹:膽固醇過高。
6.手上出現紅線:高血壓、風濕病或心臟病。
7.手指粗而短、手板寬而厚:成年人垂體前葉腫瘤。
8.指關節腫脹:高尿酸、痛風。
9.指關節強直,不能屈伸,伴有疼痛:類風濕性關節炎。
10.指尖蒼白:血流障礙。
11.指尖紋線出現股溝:有心肌梗死或中風的危險。
12.指尖膨大且異常彎曲,形狀像一根「秤」或「蛇頭」:伴有紫紺的先天性心臟病、感染性心肌炎、肺及胸膜膿腫、肺氣腫等疾病。
這樣的指甲是身體的危險信號
人類五臟的變化,會相應地反應到指甲上來。平時只要注意觀察指甲上的微妙變化,即可預測一個人的健康狀況。若從指甲上看健康狀況好壞,關鍵在於指甲的顏色及形狀。
1.白色甲:指甲軟萎,全甲斑白,壓之蒼白無華:多為元氣虧損,榮養障礙。指甲色自為寒症,蒼白為血虛,血色不能示,多為脾腎陽衰。指甲呈乳白色多為腎臟或肝臟有病。指甲淡白為髒氣虛衰或氣血不足或氣血虧損,指甲軟萎酰白,壓之白而無華為氣血虧損,肝血不榮。指甲上出現小白點是由於缺鈣而造成的。
2.紫甲:血中氧飽和度下降時,組織缺氧,血中還原血紅蛋白增多(超過5g/100m1),出現紫紺。指甲色紫多見於先天性心臟病、肺心病、心力衰竭、一氧化碳中毒、伯氨奎林過敏等患者。建議去醫院檢查。
3.黃甲:黃指甲在其他症狀出現前出現,即可能意味著某些體內疾病,如淋巴、呼吸系統病變、糖尿病、肝病、膽囊炎、膽石症、支氣管炎等,尤以阻塞性黃疸或溶血性黃疸病人極為顯著。建議去醫院檢查。
4.藍色月狀甲:在指甲的根部乳白色半月變成一圈藍色的半月狀弧影,表明循環不良,可能患有以下幾種疾病:循環不良、心臟病、銀屑沉著病、雷諾氏病(手指和腳趾的動脈痙攣,通常是由於受凍,有的也和類風濕關節炎或者自身免疫病如紅斑狼瘡有關),多與缺氧、淤血有關,若心血淤阻,多屬惡候。建議去醫院檢查。
5.花斑甲:指甲表面呈玻璃樣,是由於肝萎縮、結核病;甲面光潔度不好,甲色不明潤,有隱黃暗斑塊,亦有微現的縱紋。提示消化系統疾病,並伴腸蟲症或長期神經衰弱,易於疲乏倦怠。建議用手部療法改善體質。
6.突脊甲:指甲上出現直立或水平狀突脊。直立突脊意味著健康狀況差、營養吸收不良、和/或鐵缺乏、腎臟疾病。水平脊由於過重的精神壓力或體力壓力造成。指甲突脊交錯,表示有形成關節炎的傾向。
7.凸甲:指甲向裡凹陷,易患甲亢或腎上腺亢進、風濕熱;甲面中央明顯凸起高於四周,甲頂端部下垂,像貝殼或倒覆的湯匙。對光觀察甲面上有凹點,甲下色偏白,半月色偏粉。提示易患結核病,根部紫色更應注意。建議到醫院檢查。
8.縱溝甲:勞累、緊張、憂慮過度、營養缺乏,易導致指甲上出現橫溝,正視即可見甲面上有縱形溝條,使甲面凹凸不平。多提示肝腎不足,肝陽上亢或氣血兩虧。易患營養不良症、過敏症、呼吸系統疾病。建議用手部療法改善體質。
9.窄甲:甲面左右橫徑小,兩側肉際較寬,左右徑長為甲長的1/3。認真觀察,甲色不均勻,也易出現較輕微的橫向條紋。提示易患頸腰椎病、骨質增生及心臟病。建議到醫院檢查。
10.軟薄甲:指甲變薄可能似扁平苔蘚徵兆。甲面軟薄,缺少韌性,失去保護功能,甲下色淡,半月不整,甲皺亦不整齊。提示易患出血症、鈣質缺乏症,也可見於久病之人。建議用手部療法改善體質。
11.勺甲:甲面伸長致頂端肉際時翹起向上,形如勺子,兩邊肉際處指甲易劈裂。甲下色偏蒼白,甲皺不整齊,甲面有時出現小白點。提示易患貧血、營養不良。建議用手部療法改善體質。
手反映了一個人的身心健康狀態,是我們身心健康狀況的真實記錄者。現實生活中,可能有些人往往平時身體狀況良好,卻突然查出患了某種疾病,有的甚至是絕症而且已是晚期,醫生也回天乏力,只有眼睜睜地看著其離去。其實有些疾病開始侵襲肌體的時候,人們往往沒有感覺,也沒有為了自己的健康仔細地觀察過自己。雖然,科學技術發展的時代裡,但當組織器官沒有發生器質性改變的時候,現代的物理檢測手段和技術未必都能檢查出來,不過,患者的臉上、手上的氣、色、形態往往已經發生了改變。手的醫學,自古至今被人類最廣泛地應用於醫療、醫藥、醫保的實踐之中。中醫說:「手診的及早診斷優勢,能加強患者的保健意識,在發現氣、色、形態異常後,病情較輕的可以定期複查和保健治療;病情較重者,應馬上到醫院進行相關的檢查、確診和治療,為治療重大疾病爭取寶貴時間。這樣會使我們的身體更健康,讓疾病遠離我們。

關於手抖
在天寒地凍的冬天,有的老人會出現手反覆發抖,多數人往往以為是天冷、年齡大、身體衰老的表現。專家介紹,事實並非如此。醫學上將這種抖動稱為震顫。震顫雖然表現為手的抖動,但病根多在大腦,因某種疾病使大腦負責運動協調功能的區域受到損害從而引起震顫。
專家介紹,通常手抖分為兩類,即生理性手抖和病理性手抖。在特殊場合,正常人也會出現生理性手抖,但不屬於疾病,也不需要治療。這種手抖的幅度小而速度快,多在安靜時出現,是一種細小的、快速的、無規律的抖動,常與精神緊張、恐懼、情緒激動等有關。是很正常的。
病理性手抖就跟生理性手抖有很大的不同了,病理性手抖常是某些疾病的徵兆,醫學上稱為震顫,是指手不隨意地顫動,常反覆出現,主要分為靜止性手抖和運動性手抖兩種類型。靜止性手抖的症狀是在肌肉放鬆的情況下出現的手抖,這種手抖在運動時減輕或消失,睡覺時多數人可消失,典型的疾病如帕金森病;運動性手抖是指在運動時出現的手抖,手接近目標時抖動加重,安靜時不太明顯,常見於腦部病變,典型的疾病如原發性震顫。
手抖的另一常見病因是由心理因素引起。一般排除這種病理因素的方法如以下幾點:
1.轉移或減少自我關注。就是讓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你所面臨的具體事務上,而不要關注自己的感覺。
2.順其自然、放棄控制意圖。它的意思是,通常我們發現自己不自然了,臉紅了,手抖了,我們會自覺不自覺地做出努力來控制自己的這些反應,有時反而起到了副的作用,因此我們要順其自然,效果會更好點。
3.試著培養接受態度。它的意思是,我們要學會與症狀為友。當我們發現自己欲手抖臉紅時,我們不要與之為敵,進行鬥爭,控制,而是要學會接受它,認為這樣沒關係,在接受的態度之下,就可以以柔克剛,以智取勝了。
但對於上述疾病嚴重者,如不能得到早期診斷、及時治療,會完全失去自理能力。
另外來說,單憑手抖是不能確定診斷的,手抖也是一門很大的科學,出現手抖的疾病常見的也有十餘種,這就需要專業醫生結合其他表現綜合判斷,才能進行針對性地治療。以帕金森病為例,是一種很複雜的疾病,它往往從一側手指安靜時抖動開始,緩慢發病,逐步侵犯一側上肢、下肢,繼而另一側出現類似表現,還伴有肌肉僵硬,痠痛乏力,寫字越寫越小,精細動作難以完成,動作遲緩,走路呈小碎步向前衝,面部缺乏表情。部分病人還可有多汗、便秘、皮膚油膩等表現。這就需要專業治療,重返健康之路。

手麻暗示的疾病
1.腕管綜合徵:長期使用鍵盤打字,會提高罹患腕管綜合徵的幾率;是中老年婦女常見病,發作時表現為拇指、食指、中指、一側無名指和掌部的麻木、無力、麻刺感和疼痛,這是由於腕部過度運動所致,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功能鍛鍊。預防方法是在手、腕勞動一段時間後,讓腕部放鬆。
2.糖尿病:糖尿病的不典型症狀往往在其他非糖尿病的情況下也可出現,因此糖尿病患者容易忽略而不往糖尿病上考慮,使患者不能及時發現自己的糖尿病。40%的糖尿病人除表現為四肢麻木,還伴有皮膚蟲爬感、灼熱感。將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手足麻痛感就會逐漸減輕或消失。
3.中風先兆:所謂中風先兆,是指在中風尚未形成之前,常出現一些典型或不典型、突然短暫或重複發生、含糊不清或易於疏忽的症狀。突然感到肢體麻木或一側面部麻木,或舌、嘴唇發麻;動作不靈、突然說話不清楚或聽不懂他人說話的意思;嘴角歪斜、頭暈或站不穩;嗜睡及頭痛等是中風的先兆。應立即讓病人安全平臥且頭偏向一側,盡快請醫生出診。
4.高血壓:高血壓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影響生活質量的一種疾病。血壓升高後,可使肢體麻木,尤其是指、趾更為敏感,麻木可僅在幾個指、趾發生,持續短暫後又可緩解。
5.頸椎病:頸椎病類型較多,有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等,神經根型臨床發病率最高。神經根型頸椎大多有手麻症狀。老年人由於頸椎椎骨退變、骨質增生等原因,使受支配的手指麻木不靈,累及前臂或肩部,症狀會因頸部的活動而加重或減輕。
6.上肢神經卡壓:上肢神經卡壓是拇、食、中指的麻木疼痛,常有夜間麻醒史,醒後活動可好轉,有時在舉手拿電話、梳頭或拿報紙時均可使手麻加重;嚴重者可伴有手部肌肉萎縮,影響手的精細動作。另外,手部麻痛,常常是上肢神經卡壓的信號。
手對於我們來說,太重要了,手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人的生命活動與之息息相關,大腦的思維活動,具體內容主要靠手來完成,無論是基本的衣食住行,還是高雅的琴、棋、書、畫等手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生命活動中的重要執行者,有了它我們的生活更精彩。因此,無論中醫的望聞問切及西醫的視觸叩聽嗅,手都有應有的位置,手包含的信息量很大。有一雙健美柔潤的雙手無疑給我們增色添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