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一

基因工程與當今世界的危機 ~ 蔡欣欣

基因工程,聽來高深莫測。但我們又可會想到,它已經一點一滴地滲入我們的生活,影響著我們的飲食起居?科學,原本以一種為人類謀幸福的姿態出現,卻沒想到它本身也有變種的危機;基因工程,作為科學發展的成果,它為我們所帶來的,孰貢獻孰禍惡,社會人士因應其處境其立場有不同的說法:大商家和科學家大都對其貢獻讚口不絕,認為基因工程實為本世紀的一項創舉;環保人士和一般市民則質疑基因工程的產物對人體的禍害和對自然生態的災難性影響。更意想不到的是,基因工程發展的背後,掩藏著的是一些不可告人的「商業秘密」。

生物由細胞組成。而每一種不同的生物的細胞內,都有一套獨特於那一種生物的遺傳因子。遺傳因子的功用在於表達獨特於一種生物之特性,基本上是透過繁殖在同種生物間代代相傳,並因應生物所身處的微觀環境進行自然演化。生物與生物之間,以其遺傳因子的種類、數量和排列次序相區別。因此魚之所以有魚的特徵,豬之所以有豬的特徵,是存在於特定生物身體內的一套特定的遺傳因子的表現。

基因工程,就是將一種生物的某個有用的遺傳基因,以人工的方法注射進另一種生物的細胞裡,其目的在於令所注射的外來基因在後者的細胞裡與其遺傳基因結合,而表現出其本身所沒有而外來基因可以補足的有用特徵。基因工程的產物,並不是既有物種下的一種新的品種,而是一種能與既有物種並排的新的生物。過往,農業科技固然發展出人工繁殖新品種農作物的技術,以圖生產出更美味,或更富營養價值,或更高收成的農作物,例如甜粟米、富士蘋果,桃駁梨等就是人工繁殖出來的農產品,但這些新品種的出現,都是建基於生物學中的同種交配原則的,因此此種科技並沒有製造出新的物種。

而基因工程,卻打破了同種繁殖的自然規律,意圖從不同種類的生物中抽取有用的基因,將目標生物的遺傳因子重新排列,在改變物種的特性的同時,亦製造出全新的物種。例如,科學家已成功將深海鱈魚的耐寒基因,移殖到蕃茄的細胞內,於是,進行了基因改造工程的蕃茄,因為細胞內多了一夥深海鱈魚的耐寒基因,在寒冷的天氣下也能生長,間接增加了一個地方的全年收成。

然而,問題是,殖入了外來基因的蕃茄還可以稱為蕃茄嗎?理論上,它不再是蕃茄,因為它所擁有的遺傳基因,已經不再在蕃茄此種物種的所有遺傳因子(gene pool)的可能範圍之內。在此,我們暫稱它為「經過基因改造的蕃茄」。這種蕃茄的基因,可以透過花粉與沒有經過基因改造的蕃茄交叉繁殖,其下一代亦會遺傳那經過改造的基因。於是,若然經過基因改造的大豆得到了可抵抗除草劑的特性,當它透過自然交配與雜草大豆交叉繁殖時,所產生出來的「超級雜草」將是人類所不樂見的。但由於經過基因改造的生物一經釋放進大自然,便會自然散播開,因此,當我們有朝一日,發現這些基因生物有甚麼問題時,它們已不受控制,而我們亦未必有能力第一時間分辨出哪個地方的某種物種的遺傳基因經過改造,哪個地方的未被污染。因此,基因改造生物一旦被釋放到大自然裡,其後果無論如何也是不能逆轉的。

如果人是萬物之靈,他們應比地球上任何生物更加懂得珍惜這個世界。但當人類「義無反顧」地朝著征服自然的道路走去,因為不能滿足的貪念,因為對名與利的盲目崇拜,這個世界已危在旦夕。姑勿論既存的世界是否完美,在改善世界、尋求更先進的人類文明的同時,我們是否應以欣賞大自然既有的和諧、尊重生命為底線?若然生物基因可以隨我們喜愛任意移殖、任意排列,生命可以隨我們喜愛而任意創造、任意毀滅,我們的下一代,還會懂得尊重生命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