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7日 星期四

提高對胃病的警覺性

胃,在我們的身體裏,是一個作用非常複雜的器官; 它上承食道,下接十二指腸,是一個中空的容器;它每天要忍受冷熱、軟硬、酸鹼食物的刺激,且不斷的分泌、膨脹、收縮及蠕動,將食物變得糜爛,送入小腸作進一步的消化及吸收營養,使我們能產生能量,有活動的能力;胃同時也受到情緒的影響,它如此忍辱負重,才能使我們享受日常飲食的樂趣,並且攝取足夠維持健康的營養。所以說,它是我們身體消化系統內最重要的器官,絕對不能也不容忽視的。

胃之解剖:

一般來講,從胃的外觀由上而下可分為四部分即賁門(緊接食道,由一括約肌構成)、胃底、胃體及胃竇。幽門為胃的出口處,連接十二指腸的第一部分球部,亦由一括約肌胃大彎及小彎。胃壁由內而外亦目分為四層:黏膜層(由許多腺體及其內不同的細胞構成)、黏膜下層、肌肉層(由三層平滑肌組成)及漿膜層。

胃癌之發病率: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十年來的統計,癌症已超過腦血管疾病,居十人死亡原因的第一位,其中胃癌僅次於肝癌及肺癌居第三位。民國78 年,台灣死於胃癌的人數為2151,其中男性百1472人,女性百679人;以全世界而言,日本胃癌的死亡率居第一位,其次為智利等中南美洲及東歐國家。胃癌的好發年齡以40~80歲佔大多數,男性比女性來得多,然而近年發現年紀在40歲以下者亦不在少數,尤其是年青的女性。據統計,低收入階層的患胃癌的比率要比高收入者為高。

病因:

胃癌的形成原因,至今仍不十分明瞭,飲食的習慣與內容可能扮演一重要角色;據統計喜吃煙燻及鹽漬物者,胃癌的發生率較高。食物內的硝酸鹽(nitrate),經腸道細菌還原成亞硝酸鹽(nitrite),再形成亞硝酸胺(nitrosamine),經動物實驗證實,亞硝酸胺為一致癌物,可引起胃癌。另外下列幾項因素可能與胃癌的形成有關:(1)遺傳—家族內有一人患胃癌,則其它人得癌的機會比一般人多2—4倍,另外A型的人較其它血型的人,得胃癌的機會多 1/5;(2)萎縮性胃炎—胃酸分泌過低,胃黏膜易形成腸上皮化生,則胃癌的機會增加;(3)胃腺性息肉(指大於2公分以上)—有30--40%會有惡性變化;(4)曾經胃切除手術--較一般人患胃癌的比例為12比1,此種殘餘胃癌的發生時間,約為前次手術後15--30年;(5)惡性貧血—發生胃癌的比例較一般為高,約佔6-12%的病例。

分類:

胃癌約佔胃內腫瘤的95%,其中95%以上是由胃黏膜之上皮細胞形成之胃腺癌。依癌細胞侵犯深度又可分為早期性胃癌及進行性胃癌;所謂早期胃癌指癌細胞僅侵犯黏膜層及黏膜下層而不論有無淋巴腺的轉移可分為:(I)隆起型、(II)表面型、(III)凹陷型等三種,進行性胃癌又可分為4型:(1)隆起型、(2)潰瘍型、(3)潰瘍浸潤型、(4)瀰漫性浸潤型,若癌細胞侵犯整個胃壁,又可稱為"皮革胃"。早期胃癌與進行性胃癌的預後有顯著差別;五年存活率,在早期胃癌可高達90%以上,而進行性胃癌則不到15%。

胃癌發生的位置,有3/4位於遠惻1/3,發生於胃小彎者較大彎為多,有10-12%的病例位於胃賁門處,其轉移多由附近淋巴腺開始,有時可直接侵犯附近器官如肝、胰、橫結腸等,胃近端的痛灶可侵犯食道,兩遠端者可侵入十二指腸,亦可經血行轉移至遠處器官,如肝、肺、腦及骨骼等。

臨床症狀﹕

胃癌的徵兆沒有什麼特異性,在初期沒有顯著的自覺症狀,極易被忽略掉,其最常見的臨床症狀即一般人所謂的消化不良,肚子不大舒服或是上腹疼痛,輕微的噁心、反胃、胃口不好、胃灼熱感、腹脹、打膈,對飲食的嗜好改變,全身倦怠或者是下痢等,通常大家都不太注意這些症狀,或是隨便服一下胃藥症狀就減輕了。若這樣的感覺持續兩個星期以上,就應該去請教專科的醫師,作造一步檢查,切不可自行亂服成藥,以免誤了病情。大多數病人到醫院求診時,多半因胃口奇差,體重下降,嚴重貧血,腹部摸到腫塊,甚至到了因胃幽門阻塞吃下東西就吐時,才來找醫師,這時癌細胞多半已深入胃部的肌肉層、漿膜層,甚至轉移到其它器官,則病情已十分嚴重了。又胃癌生長的部位不同,它所呈現的症狀也不一致,如果腫瘤長在胃的入口處賁門,在進食食物時,會有堵塞的感覺,嚴重時會造成吞嚥困難的現象;若生長在胃的出口處幽門,最先出現的症狀是上腹部飽脹或不適的感覺。有時胃潰瘍的症狀與胃癌相似,良性的胃潰瘍本身不會變成胃癌,若胃潰瘍經過內科藥物澈底治療四週以上仍無進步,應考慮其本身即惡性胃潰瘍,而需接受手術治療。根據醫學統計,胃癌細胞形成到臨床出現症狀期間約長達20個月,而從有臨床症狀到去請教醫師作正確的診斷,多半延誤6-8個月的時間;這段期間,若能有高度警覺心,儘早得到正確的診斷,多半會有很好的預後。臨床上,醫師在檢查病人時,可發現貧血,糞便檢查可呈潛血反應,若觸診發現腹部腫塊,腹水、黃疸、頸部淋巴腺腫大或直腸周圍有結節狀硬塊,均表示晚期轉移的現象,有極少數胃癌患者合併有皮膚肌炎,黑色棘皮病、神經肌肉病變、低血糖症或多發性皮脂漏性角化病等。

診斷:

胃癌的診斷主要依據下列二種方法:

口服鋇劑上消化道X光攝影及透視:

口服鋇劑,令病人變換不同的位置,由各種角度,在X光透視下,將胃部各種部位顯相,以判斷胃部之病灶。若發現腫瘤上之潰瘍、潰瘍周目皺壁突然中止、孌小或融合成杵狀,邊椽不規則之潰瘍,胃壁呈僵硬現象,胃失去擴張度或有不規則之蠕動,均應考慮胃癌之可能。但是對於較小的早期胃癌,則需要高度的技術與經驗,有時X光不易看出,對於有疑問的病灶,宜進一步作胃內視鏡檢查,以彌補X光照相之不足。

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

由於醫學科技的進步,胃內視鏡的發明大大提高了早期診斷胃癌的機會,也是提高胃癌存活率最有效的方法。改良型式的胃鏡,直徑不及一公分,鏡管也是以質地較軟的玻璃纖維,在檢查過程中較敏感的人會稍嫌不適外,不會造成任何痛苦和傷害,若施行者技術熟練,十個病人中有九個在撿查後都說沒有想像中的痛苦。其方法為:檢查當天早上應空腹,不吃任何東西;檢查前先服用胃部消氣的胃藥,然後進行鬆弛胃部的注射,同時喉部亦要進行局部的麻醉,以使纖維內視鏡能順利通過;要儘量除去身上緊身的衣服,使身體放鬆,褲帶要放鬆,假牙及眼鏡要取下;檢查時要遵從醫師的指示輕鬆地吞嚥,胃鏡經過喉部後即平靜地進行腹部呼吸,則能輕鬆地接受檢查,通常只要幾分鐘即可檢查完畢;檢查完畢後,由於喉部麻醉作用將持續半小時,不要立即進行漱口或在一小時內吃東西,亦不要在短時間內開車,以免發主危險。胃鏡除了可觀察胃部黏膜微小變化外,更可以適時地經由胃鏡作活體切片病理檢查及細胞學檢查,診斷十分正確。由於日本的胃癌發主率居世界之冠,他們對早期診斷的普查工作特別賣力,早期胃癌的病例約佔1/3以上,而我國則不及十分之一,值得我們努力改進,因此除了胃病患者外,40歲以上之中老年人,最好每年能定期接受胃鏡檢查。民眾若有懷疑胃部疾病,可赴各大醫院作詳細的胃鏡檢查,以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目的。胃鏡除了可作診斷外,亦可兼具治療的作用,如胃內息肉的切除,誤吞異物的取出及胃出血之止血治療等。另外對於一些不宜照X光的孕婦病患,胃鏡是最好的診斷工具。

腹部超音波及電腦斷層攝影檢查:

對於胃癌手術前之分期、侵犯的程度及有無轉移跡象亦有幫助。

治療:

胃癌的基本治療方法是外科手術,將腫瘤及其周圍組織及淋巴腺切除,需要靠著早期的診斷儘早接受手術。若相信偏方,拖延數月,往往會造成無法彌補的遺憾。一個人的胃經過手術切除後,除了少吃多餐外,仍然可以過相當正常的生活。近年來,由於X光攝影診斷技術的進步,胃內視鏡檢查之普遍,可在胃癌病灶尚局限在胃壁時即診斷出來,再加上外科技術的精進,醫護與麻醉的進步,已經能使早期胃癌在手術後首超過90% 活過五年以上,而進行性胃癌之五年存活率,在沒有淋巴腺轉移者有33%,合併有淋巴腺轉移的侵佔14%。如果臨床上已有腹水、黃疸或腹部摸到腫塊,通常表示無法切除,但如發生大出血、胃穿孔或胃阻塞現象,仍應作輔助手術,以提高其生活品質。此外,由於科技的精進,雷射目前亦應用於醫學上,司經由胃鏡對於不適合手術患者或有胃出血、胃阻塞病人,給予雷射治療,以減輕其痛苦延長其生命。化學抗癌藥物,為輔助外科手術後之治療,可預防癌細胞之復發,提高手術後之存活率。

預後:

胃癌的預後和其發現之早晚及有無轉移有關。根據日本的研究報告,胃癌細胞局限在胃黏膜層有95%的治癒率,若局限在黏膜下層則有92%,侵犯至肌肉層有76%,而漿膜層只有23%。故早期發現仍是提高胃癌存活率最有效的方法。胃癌生長之方式亦與其預期後有關,皮革狀胃癌或侵潤性胃癌之預後較息肉狀胃癌或內外突出生長之胃癌要差。

預防:

由於胃癌的原因尚未明瞭,所以也無從預防。飲食方面目儘量少食用煙燻、鹽漬、發霉或化學污染的食物。經過了社會多方面的宣傳,大家對胃癌已有認識,提醒了我們對胃癌的警覺性。對於胃病有徵兆者,或是高危險群的病人:胃無酸、慢性萎縮性胃炎、胃腺性息肉、惡性貧血、作過胃切除手術及糞便有潛皿者,宜及早就醫,使早期發現胃癌的機會大大增加,則必能提高治療的希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