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8日 星期四

易筋經動功1~6式

  • 第一式、韋馱捧杵的口訣:
韋馱獻杵的架子,與第二節三式是有密切關係的,這三種姿勢,是易筋經動功的基礎,練氣的入門。這個架子開始運用平心靜氣、斂神的原則,結合人體的內景生理,經絡氣脈,運用得非常合理。深得「動中涵靜」,「動靜兩賅」的精義。尤其對於調節肺氣,發揮「肺主均衡」的作用,一開始便從這裡下手,單刀宜入直接掌握了「肺為氣笥」的關鍵,控制了全體氣運的總樞紐,是非常可貴的方法,比其他各宗派的「起手」架子的確高明得多。細細體會口訣,就可以明白了。第一式韋馱捧杵的口訣如下:
立身期正直,環拱手當胸。
氣定神皆斂,心澄貌亦恭。
這口訣的意思,是說開始練功,第一項的操作,要把身體端正直立,不能偏倚偏斜,不能用勁,全身放鬆。要想做到這項要求,必須先把「地盤」站好,解決腳下「立」的問題。兩腳不可並踵站立著,一經並立,腳下氣機發動,就會有勁,反而緊張不會鬆軟了。因此,必須兩腳相距約一尺二三寸的距離,最好以本人的腳為標準,兩隻腳的距離等於一個腳的長度。同時後踵和腳尖必須看齊,兩腳的內側空襠裡,立成一個長方形的樣子。第二項操作,要把脊柱豎立端直,不可弓背彎腰,把兩肩的「肩顒穴」(即肩的尖端處),微微向上略抬三四分高,則脊柱就會自然筆直,而不帶一點強硬的滋味。第三項操作,兩眼半睜半閉,平視正前方,這樣可以收到澄心和斂神的作用,因為「眼上視則心神上浮,眼下視則心神下降」,不得平衡。第四項操作,兩手順應
自然地下垂,輕貼著大腿的外側。第五項操作,運動垂著的兩手同時從下向正前方慢楊向胸前抬起,先伸後屈,兩掌手心相對,緩緩向胸前收攏,距胸前約一拳停止,把兩掌相接「合十當胸」,與兩乳之間的「羶中穴」相對。這樣能使肺臟上下左右「位置適中」,升降開合、呼吸合度,從而達到「氣定」的要求。氣機能定,則心境澄清,神意內斂了。
  • 第二式、橫擔降魔杵的口訣:
足趾柱地,兩手平開。
心平氣靜,目瞪口呆。
這口訣的意思是說,緊接第一式姿式動作之後,一面把兩掌交成「陰掌」(掌心向下),順著左右的方向,從合十當胸的架子,向左右外開,與肩相平行,開成個一字形,這架子名字叫做「橫擔降魔杵」,是一個有意義的名稱。因為這時會自覺兩肩沉重,如負重擔似的,一面把後踵升起,腳尖點地,功夫深了,只用腳大拇趾點地,其餘四趾是憑空離地的,這種動作,必須配合兩掌左右外開的運行,上下同時動作,不可參前落後。在這個動作當中,心念一定要寄託在掌心和足趾尖,才能做到心平氣靜的境界,心平氣靜在外面的象徵,是目瞪口呆的樣子,如果目瞬則視亂,口動則氣粗,那就作用相反,而腳尖點地,必然站立不穩,東倒西歪,飄搖欲墜了。
  • 第三式、掌托天門的口訣:
掌托天門自上視,足尖著地立身端,
力周腿脅渾如植,咬緊牙關莫放寬,
舌下生津將顎抵,鼻中調息覺心安,
兩拳緩緩收回處,弛力還將挾重看。
這口訣的意風是說接連著「橫擔降魔杵」之後,順著一字形的架子,兩手繼續向上作半個圓周的動作,同時兩掌隨著胳臂向上作半圓的當中,把「陰掌」緩緩翻成「陽掌」(掌心向上),令兩掌心朝天,兩掌的中指微微接觸,宜對「天門」(前額髮際內二寸),這時兩個胳臂已變成平行筆直,微微偎傍著兩耳門,這種架子名叫「掌托天門」。同時用「眼根」的意識向上「內視」,從「天門」觀看到兩掌。切切注意不可仰頭真的用眼去看,誤用「觀法」必然頭暈腦脹,而且站立不穩了。在這動作的同時,還須用腳尖點地,繼續升起後踵,以不能再升高為度。後踵且須微微向兩外側分開些,使「陰蹺庫」收合,關閉「地戶」,使三陰的氣脈順三陽而逆運上升。同時使「會陽」絡穴雙雙鬆開,以期「督脈」會絡三陽氣脈,發出都督綱維的均衡作用,使背後三關自然通暢。同時架子會自然站立穩固。這種架子,看似簡單,實屬細膩,很難做得純熟。如果練得合度,全身氣脈會自然繃張起來,自覺渾身如鋼鐵一殷的堅強,似樹幹一般的牢植,尤其以兩側的脅、肋、髀、、股等部位,肝臟、膽腑、脾臟所流行的經道,特別感覺明顯。
其次,緊接著上述動作,把右左六個大牙齒微微咬著,緩緩咬緊運氣。自覺咬緊牙關之後,耳根震動,上及兩鬢為度。同時舌頭微微接觸上?,承接津液,含在口內,呼吸由口呼口吸,改為鼻呼鼻吸,把息調勻,調到細而且長,綿綿不斷的標難。
再次,把掌托天門的兩掌,就原勢捏成拳頭,仍分左右,依照原來上舉時的老路子,往回下降,好似去挾腋下的東西,返還「橫擔降魔杵」的架子,同時雙腳也一齊動作,上下配合,不可參差,緩緩落平後踵,還原站立著。
  • 第四式、摘星換鬥的口訣:
隻手擎天掌復頭,更從掌內注雙眸,
鼻吸口呼頻調息,兩手輪迴左右侔。
這口訣的意思,是就連接著第三式的動作而說的,就橫擔降魔杵的架子,把右手單掌緩緩向右上方舉直,在上舉的過程中,把掌向前方轉變到左面而內向著頭頂,仍舊保持陰掌(掌心仍向下)。同時掉頭向右偏視、注視右陰掌的掌心。在右掌運動的同時,左掌則相反地向下降落,─邊下落,一邊向背後轉移,用手背貼著「腰眼」(在脊柱十四椎的兩旁,橫開約三寸的宛宛中)o這時內裡氣機的吐納,須用「鼻吸口呼」的方法,把息調勻。最吃緊的關鍵,是一面用眼注視掌心,一面則把心念集中在左手背貼著的腰眼,隨著呼吸的吐納,腰眼必會自然發生一凸一凹的作用,心念和手背,隨著這種凸凹開合的動作,也隨順著它微撤運動著。呼吸的次數可以隨便,三次五次,不必拘執。
其次,照著上述的操作相反地把左手上舉,掉頭左視,右手下落,貼著腰眼,又照右手的呼吸方法,同樣地體會運動。這樣地交替輪迴操作三五次,但必須兩手的次數相等。
有些人練這一手功夫,把掌心向上朝天「袖底勁」向外,是錯誤的,應該糾正過來。因為這種架子是掌托天門的方法,它是練三陰氣脈外開的法子,所以用掌外托。而摘星換鬥的架子,是把三陰氣脈收回內斂,變換成回陽的架子,去練三陽氣脈的方法,所謂摘星換鬥的含義,從外向內才謂之摘,等於說摘花摘葉,有收摘的意思。又把北斗南斗的天星形狀,形容比喻這個架子的精神。
  • 第五式、倒曳九牛尾的口訣:
兩腿前弓後箭,小腹運氣空松,
用意存於兩膀,擒拿內視雙瞳。
這口訣的意思,是接著摘星換鬥而運動的架子。分析它的操作次第,條舉如下:
第一動作,就摘星換鬥的架子,必須在左手向上,右手貼腰眼的姿勢開始,順著「左陰右陽」氣脈的自然規律,以右手右腿領先,千萬不可操作反了。
把右手從右腰眼離開,微向下垂,傾勢向右前方變成陽掌,向前抄去,緩緩抄到與肩相平,肘臂微屈,有似仰月,同時把掌變成陰掌的「擒拿手」(腕部與手掌成直角,五指撮攏,如雞頭形。氣機集在掌心的勞宮穴),心念集中在掌中,有如挽著牛尾巴向後倒拉的滋味。
第二動作,在右手運動的問時,右腳一齊開始,向右前方上進一步,把右腿變成彎弓的形式,而左腳則順著右腳上步的姿勢,伸成箭一般的筆直,這叫做前弓後箭。
第三動作,在右手向前抄,變換「擒拿手」的同時,左手也須同時動作,就原勢的陰掌順勢向下降落,一邊下落,一邊也同樣變換成陽掌的「擒拿手」,反向左背的後面抄去,與左腳的箭形成同方向的兩條線,手比腿部約高十五度。
第四動作,右弓左箭,右手擒拿於前,左手擒拿於後,心念集中在兩掌,隨著呼吸的吐納,與小腹丹田的氣運開合,相應著運動,在吸氣的時候,兩眼內視觀注,右掌向後倒拽,在呼氣的時候,兩眼內視,觀注左掌,向前順牽。兩腿和腰、背、肩、肘的身段,都要隨著倒拽和前牽的韻味,微微相應而戰動著。
把這四項動作,緊密地操作完畢,隨即依照這種方法,變換成左腳上前的左弓步,左手反抄向前,變成陰掌的擒拿手,右手則反向背後抄去,變成陽掌的擒拿手,右腳則變成右箭步。如此反覆操作幾次,左右仍要平均。
  • 第六式、出爪亮翅的口訣:
挺身兼怒目,推窗望月來,
排山還海汐,隨息七徘徊。
這口訣的意思,是連接第五式而來的,仍就前弓後箭的架子,倒拽順牽的韻味,順勢變換成出爪亮翅。首先藉著前面的弓步,和前手擒拿向後倒拽的「內勁」勢子,把後面的箭步隨勢前收,兩腳看齊站立,後面的手同時也順勢抄向前面,與先在前面的掌看齊,兩掌變成「排山掌」(掌指翹立筆直,掌心向外),肘、臂與兩肩等齊平行,向前伸直,朝前方推去,開始前推,輕如推窗,繼而前推到極點的時候,則重如排山。這時身架直立,兩目張開,不可瞬動眨眼,平直地望著前面,集中心念,觀看兩掌的中間,「觀想」明月的滋味(功夫深了,這種韻味,自然發現,不可追求)。
其次,再把徘山掌緩緩向胸脅內收,有如海水還潮,落汐歸海的韻昧,一直把掌、腕、肘、臂內收,貼攏左右兩側胸脅的部位。
再次,就收回的架子,重向前方平直推去。如此往復來回操作七次,每次向前推,必配合呼氣,決不可參前落後,更不可把呼吸作反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