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0日 星期四

「心」痛!小心瞬間奪命

心肌梗塞總叫人聞之色變 ,它可在短時間內產生致命性的心律不整造成猝死、或因心臟肌肉的大量受損導致心臟衰竭。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心臟內科醫師周玉蘭說:「若心肌梗塞未能及時治療,它是一種死亡率很高的急症。」有一半的病人在到院前已經死亡,但若能有幸活著到醫院接受治療,死亡率則可大為下降至10%。

心肌梗塞是冠狀動脈阻塞造成心臟肌肉壞死的嚴重疾病。冠狀動脈是供應心臟肌肉細胞的動脈血管;冠狀動脈疾病指的是冠狀動脈因狹窄或阻塞造成心臟肌肉缺血(心絞痛),甚至壞死(心肌梗塞)的現象。冠狀動脈疾病機轉包括冠狀動脈發生粥狀硬化,血小板凝集,血管痙攣,及血栓形成。冠狀動脈發生粥狀硬化是其中最常見的成因,它起源於動脈的內皮細胞受損使得膽固醇在內皮細胞堆積,並因單核白血球的作用使得內皮細胞變性,血小板堆積,平滑肌增生,形成粥狀斑塊,而使冠狀動脈管腔逐漸狹窄。

冠狀動脈疾病的典型病症狀為血流供應不足時心臟肌肉因缺氧產生的壓迫性胸痛或胸悶的現象,也就是所謂典型的心絞痛或狹心症。冠狀動能狹窄程度(病變狹窄率50-80%)當冠狀動脈狹窄的程度更嚴重或動脈粥狀硬化斑塊破裂時,會進展至不穩定型心絞痛,即在休息或輕微活動時便會引發胸痛或胸悶。這是危險的警訊!因其可能惡化至冠狀動脈完全阻塞,造成所供應的心臟細胞缺血壞死,成為急性心肌梗塞。此時典型的症狀為劇烈且持續的胸悶痛,是休息、或硝化甘油所無法緩解的。可能合併冒冷汗,呼吸困難,左上肢或頸部麻痛(鎖喉感)。然在糖尿病、女性、老年人發生急性心肌梗塞時症狀可能是不典型的胸痛、上腹痛、呼吸困難。因為症狀不典型,更需要醫師仔細鑑別診斷才不至誤診!

大部分冠狀動脈疾病的病患之前已有心絞痛症狀。但亦有約15%病患從未發生過胸痛,第一次發作即為急性心肌梗塞猝死。然而這些病患多已有冠狀動脈疾病的危險因子上身而不自知,或是已知但置之不理。與冠狀動脈疾病關係最強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男性超過45歲;女性超過55歲或停經後)、家族有心臟病或猝死的病史、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抽煙。另外種族、肥胖、高壓職業、A型性格等也是造成冠狀動脈疾病的危險子。因此,控制好血壓、血脂肪、血糖、不抽菸、多運動、減重、適當紓壓為遠離冠狀動脈疾病的不二法門。

此外,在寒冷的冬天因心肌梗塞猝死的不幸案例亦不時耳聞。研究顯示低氣溫時心肌梗塞的發生率及死亡的風險性都會升高。低氣溫會引起交感神經系統的活化,誘發血管收縮、心跳加速、血壓升高,造成中央血流量增加。如此使得左心室舒張末期壓力上升、心搏輸出量增加,造成心臟需氧量及工作負荷升高。當冠狀動脈已有動脈硬化斑塊引起的狹窄病變時,突增的心臟需氧量及工作負荷,會讓狹窄的冠狀動脈不足以供應心臟灌流所需的血流量。此時便會產生心臟缺血(心絞痛)的症狀: 胸悶、壓迫感的胸痛。因此,在極度寒冷的日子,有冠狀動脈疾病的患者應特別注意保暖與避免外出,以減少心肌梗塞發生的風險。

隨著飲食生活習慣西化、與繁忙緊張的工作步調,國人冠狀動脈疾病的發生率漸升高,發生年齡更是逐漸年輕化。冠狀動脈疾病已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提醒大家從年輕時就應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少鹽/少油/多蔬果)、多運動、控制體重及三高(血壓/血脂/血糖)、不抽菸、情緒管理、適時紓壓,自然可大大降低日後冠狀動脈疾病纏身的悲慘世界。對於已有冠狀動脈疾病,甚至已經放置過血管支架或開過繞道手術的病患,更是不能掉以輕心! 藉由嚴格控制可修正的危險因子,定期心臟科門診回診評估,與規則服用心血管用藥,才能不重蹈冠狀動脈再狹窄甚至阻塞的覆轍喔! 

沒有留言: